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对于传承,巩和增强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诸神纪》里,无论是“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还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或者是“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糈蛇,禽风,上射九日”的大昇,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可以说,正是凭借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几千年不绝,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作为族群意志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之外,神话还与“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指出,读神话可以发现许多人类的共通处:人类需要呼唤久违的神性,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近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洞悉生命的奥秘,与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人首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尤…这些朴素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纯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等。

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的国民文化教育资源,在《请神纪》导言部分,严优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道:“身逢一个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神话始终为人类提供着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叶舒宪),只要回到神话那里,我们终将获得重塑与再造文化筋骨的力量;我们终将平心静气,修复,放下包满血复活,“神话是我们的根,离开了神话的民族,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失去了大地之根的滋养和护佑,生命终将萎顿,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总有神话相伴;愿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从神话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这是《诸神纪》的作者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美好的心愿。

(闪艳芸《中国上古神话,我们的文化基因——读严优诸神纪》)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神话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巩固和增强有着重大意义。
B.神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表达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内容。
C.《诸神记》中的四位大神具有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D.上古神话的创作者在神话中生动而又不乏深度地闸释了中国上古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接着指出其对国民文化教育的作用。
B.文章主要使用了例证法,大量列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维度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论证有详有略。
D.作者用发展的眼光,挖掘神话的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生发出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我们必须阅读上古神话,呼唤久违的神性。
B.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缺乏美感及生命力。
C.如果孩子从小阅读《诸神记》,成长中有神话相伴,成人后就有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D.中国上古神话中蕴含的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5 12:2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创立的等级森严的儒家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布局。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其实用性的功能之外,更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北京故宫在遵守儒学规范的礼制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其建筑按一条眀昰的中轴线布局,太和殿之宝座正好处在这条中轴线上。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其他建筑对称排布,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种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建筑排列,正是等级森严的反映。

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的方式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这种“大”,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上。中囯建筑对群体组合可谓情有独钟,在设计上特别重视端方正直和群体的有机构成,着意于构筑群体组织有序的建筑之美。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构岀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庄严感,又能在近观时给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西方古典建筑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凯旋门等,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方式,讲究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中囯建筑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特色。这种特色历经千年而不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它既是高度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取向的文化精神的表现,也融渗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出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礼制性建筑,则是中囯建筑高深豪迈的文化哲理的集中体现,这些建筑极具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宗法礼仪和伦理规范,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建筑。每一种形制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在阴阳观念、风水意识等指导下,充分运用数理象征手法(注),在设计营构上追求群体空间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的境界。从总体到细部,从建筑形制到构图作法,这些礼制性建筑莫不表现出一种寓意深刻的数理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古典模数理论,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大放异彩

(摘编自刘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注)数理象征手法,在中国古文化中,数字及数字间的相互搭配组合都是有其特定象征意义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伦理规范体现在建筑上,弱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强化了伦理教化的功能。
B.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特点,注重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追求一种和谐圆融美。
C.中国传统建筑热衷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D.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高深豪迈的文化晢理,反映了宗法礼仪和伦理规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规范入手,分析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B.文章以明清北京故宫为例,印证了传统建筑的排列次序是礼制等级分明的产物。
C.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突出了中国建筑注重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的特征。
D.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章先说儒家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再从文化角度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建筑排列,故宫就很难反映礼制的等级森严。
B.讲究合理搭配和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才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庄严感和亲和感。
C.因渗入中国人的宇宙观、审美理想,中华传统建筑获得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D.礼制性建筑充分运用数理象征手法,使得其极具理性和浪漫交织的美学神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小题。
《何谓文化》,深沉中的思考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现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菅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哪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哪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小题1】结合文本内容,下列有关“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个性的人格形成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这是作者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的理解。
B.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是文化相对缺失的一个较大的社会学命题。
C.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D.没有明确文化概念、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化的定义没有正确、正面、正能量—类的词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负面文化。
B.人生与文化相互作用,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C.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是十分危险的文化。
D.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就不会屈就那些负面文化,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是会把会哭孩子的机会送给一些不会哭的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
B.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都需要文化凝聚力!
C.一切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就是对民粹文化的一种演绎,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
D.只要有了善良和爱心,就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
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
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救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婴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婴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员尽数入学。
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末已有很大的不同。
(摘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
B.“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
C.“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
D.“教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
B.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C.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D.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这体现了“寓教于养”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B.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
C.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D.“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慈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很多人喝酒以后,脸上、身上的皮肤就会变红,由于常常发生在亚洲人的身上,所以被称为“AsianFlush”、“AsianRed”或“AsianGlow”。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酒精过敏的反应,没什么大不了,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喝,或者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喝酒容易脸红是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的结果,和过敏可没有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有喝酒脸红反应者是因为其参与代谢酒精的酶的基因有缺陷,因而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更重要的是,这一基因缺陷可能还会增加患食道癌的危险。
首先让我们看看酒精是如何代谢的。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会再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他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乙醛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在动物试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
如此,专职代谢乙醛的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出了问题,乙醛就容易大量堆积,很快你就会脸红。那为何有些人ALDH2能力强,有些人能力弱呢?
问题出在编码ALDH2蛋白的基因上,如果这个基因存在缺陷,就会得到没有活性、或活性很弱的蛋白,无法分解乙醛。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而且因为问题出在基因上,所以此生基本上是无能为力了。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缺陷在东亚人中更为常见,有约36%的东亚人(日本、中国和韩国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
曾经有科学家对日本和台湾地区人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酗酒的人来说,这一基因可能同时对脸红和食道癌的高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们提示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人是不是喝酒很容易脸纽来判断他们是否存在ALDH2缺陷,并且由于这类病人如果喝酒的话,患食道癌的几率可能会更高,所以应该劝告他们少喝酒,并且增加食道方面的检查。作为补充,2010年的一篇论文对大陆人群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类似——存在ALDH2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患食道癌的几率要更高。
因此许多人依据自己是不是醉倒来判断该不该继续喝,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酒量见长就没事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本来不胜酒力的人经过锻炼对酒精耐受性强了,反而会喝更多的酒,导致体内积累更多的乙醛,造成更大的危害。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8目)
【小题1】下列对“喝酒易脸红”原因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体内专职负责对ALDH2蛋白编码的基因存在缺陷。
B.因为饮酒者的体内所生成的乙醛脱氢酶2(ALDH2)没有或缺乏活性。
C.由于酒中所含的乙醛在体内堆积而无法及时排出。
D.因为饮酒之后体内产生的乙醛无法及时代谢成乙酸。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善饮者饮酒后吸收的酒精绝大部分要在肝脏中经过多次代谢过程,方能排出体外。
B.在乙醇脱氢酶(ADH)与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参与下,酒精方能在体内正常代谢
C.约有三分之一强的东亚人体内专职代谢乙醛的ALDH2基因存在缺陷,且在当下无法治疗。
D.喝酒易脸红者饮酒所受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既造成DNA的损伤,更会因此诱发多种癌变。
【小题3】(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假以时日,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有可能研制出修复ALDH2基因缺陷的药物。
B.对喝酒易脸红者而言经过锻炼似乎可以增加酒量,但其背后是患食道癌的风险大增。
C.饮酒的危害来自乙醛,所以那些乙醛脱氢酶2能力强的人不会因饮酒而使身体受损。
D.现有的医学对存在ALDH2基因缺陷者无能为力,喝酒脸红的人还是不饮或少饮为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铉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意思是: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是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描写过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颛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就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小题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视为不祥之兆,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的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