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牟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文本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06:3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表明以我国的实力制造“小小”的笔尖轻而易举。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小题3】面对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发展的对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预计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与其他国家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正在考虑购买自动驾驶车辆,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事实上,中国的汽车买家尤其注重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

报告认为,自动驾驶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前景将十分广阔。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到2040年将达到约66%。在数量上,到203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到2040年,将达到约1350万辆。在总销售额上,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3600亿美元。在出行服务订单金额上,到2030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仅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以解决成本问題。此外,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仅30%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3%认为,可在2025年至2029年之间解决;36%认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决。

(节选自《经济日报》2018-05-04《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材料二:

“没有司机”的未来不会首先出现在美国、欧洲或日本。尽管中国尚未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领域走在最前面,但将会是首个无人驾驶汽车成为主流的国度。

交通瓶颈正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质量、生产力、商品及服务流动效率,拖累经济增长。自动驾驶汽车将为解决这些发挥大作用,这是其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关键产业的原因。中国日渐壮大的中产阶层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并升级消费。对中国人钱包的疯狂竞争意味着本土和西方企业正在华推出最具创意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令人惊讶。调查发现,中国司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賴两倍于德美两国同行。

尽管许多无人驾驶技术来自西方,但中国正迎头赶上,已拥有在科技巨头支撑下的强大技术生态系统。中国正逼近美国作为世界最大初创企业支持者的地位。中国科技创业者并不缺乏风投资本选项。中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两倍于美国,其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生远超印美。中国年轻人看到国内更多提升和赚钱的机遇,人才流失已缓甚至逆转。中国政府和名牌大学也在全球“猎取”顶尖人才

中国比任何国家都能更迅速地开展大规模行动。最重要的是,中国喜欢奋勇争先、做大做强。只要中国想迅速行动,就能得偿所愿。

(节选自2018-06-02《环球时报》)

材料三:

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为保护人类,对机器人做出了三项规定。

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

第三条: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按照可无人驾驶的汽车其实就是轮式机器人的判断,这三原则似乎符合无人驾驶的系统设定。机器人三原则其实暗含了这样的思维,如果情况紧急,为了保护人类可以牺牲自己。

不过与一般的机器人不同,为了保护行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牺牲自己会产生一个更大的悖论:坐在车内的司机可能也会受到伤害,做为一件商品,做为理性人谁会去购买一件可能伤害购买者本身的汽车?

(节选自“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最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这与中国人令人惊讶的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无关系。
B.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更注重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更倾向于购买自动驾驶车辆,在高端市场尤其如此。
C.预计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说明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D.中国把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列为“中国制造2015”计划中的关键产业,充分显示中国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意愿和决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汽车在中国发展的广阔前景提醒本土和西方公司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决定参与领域,在华推出最具创意的产品和服务。
B.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不到充分解决成为影响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C.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初创企业支持者国家,为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条件。
D.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引发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保护路人而造成车内司机和乘客受到伤害的伦理悖论,可能会增加这一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将成为首个无人驾驶汽车主流国家的有利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注: 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2020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2.25万亿元。
(选自陆澜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人民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节选自蔡岚《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核指标,目的是有效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B.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D.中国政府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同时,也逐步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B.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C.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D.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技术和部门合作上的指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睽违一年,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诗词大会,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我们的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二十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民间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两位嘉宾提出的激活“诗心”的方式的一项是
A.在紧张的生活中,利用零星时间阅读诗词,用心感受诗词的魅力。
B.走进诗词深处,与诗人对话,享受诗词的美,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研究诗词的学者精彩阐释,为人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
D.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民间齐心协力,更好地普及传播诗词文化。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之美,美在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和温暖的情怀。这种美曾经一度被我们忽略,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B.正因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可供读者发掘的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所以中国诗词经典才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C.在蒙曼看来,诗意的人生,就是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
D.康震认为,诗词形式在今天并不过时,古典诗词元素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诗词大会的热播就证明了这一点。
【小题3】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现代人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