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合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珠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已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如认“内圣”之德。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正因受、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苟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内外兼通。 |
B.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 |
C.“仁境”不及“圣境”,但也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更该具备化人之功。 |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 |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 |
B.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
C.本文从训和思想的层面论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 |
D.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
B.《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 |
C.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
D.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