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万吉星

小区有些年头了,密密麻麻的防盗笼,杂乱无章的网线、电话线蜘蛛网似的爬满了红砖房。每个单元门楼前的空墙上,除了偶尔有几张水电费催缴通知外,大多贴满了代办信用卡、疏通下水道的牛皮癣广告。

小王两口子带着刚满月的孩子搬进来时,总感觉很陌生。

月子里,父母从乡下老家带了几百个土鸡蛋给儿媳补身体,直吃得小王媳妇看见鸡蛋就想吐。看着几大箱土鸡蛋还大多都没动,小王心里也着急,天气太热,时间一长就放坏了。

媳妇说:“要不楼上楼下左邻右舍每家送点吧,远亲还不如近邻呢,我们刚搬来,以后少不了要麻烦人家的。”

小王觉得这主意不错,便提了一篮鸡蛋去敲对面邻居家的门,厚厚的冷冰冰的防盗门阴沉着脸,“笃——笃——笃”,连敲门声也是阴沉沉的,不像在乡下,用拳头把门擂得“咣——咣——咣”山响。

敲了几下后,小王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到从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他连忙后退了一步,用手捋了捋头发,可门并没有开,他听到门后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小王知道这是主人家正对着猫眼往外观察呢,城里人都兴这一套。他便对着门里说:“我是刚搬来对面的邻居,家里有些乡下带来的土鸡蛋,给你们送几个过来。”

门内沉默了几秒钟,传来一个女人冷冰冰的声音:“谢谢,不用了,我们家都不喜欢吃鸡蛋。”话音一落,便有脚步声渐渐远去。

小王感到有些失落,他抬腿上了楼,敲了敲楼上邻居家的门。门开了,但只虚掩了一道不大的缝隙,从里面探出来一颗男人的脑袋,粗声粗气地问道:“你找谁?”小王忙将手里的篮子往面前送了送,把刚才在楼下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男人一愣,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了一下小王,又看了看篮子里的鸡蛋,依然冷冰冰的说:“谢谢,不用了,我们家冰箱里还有很多。”说完便“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小王站在阴冷的楼道里,感觉心里很冷。

没过几天,孩子变得不安生了,一到深夜就哭闹不停,搅得楼上楼下都睡不好觉。小王媳妇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都吵得左邻右舍无法休息了,要不你再去给大家说一声道个歉,伸手不打笑脸人,与其等人家骂上门来,不如先去陪个笑脸。”小王一想到前次吃的闭门羹,心里就一万个不愿意。

最后两口子一合计,想到楼下单元门前不是有一块贴小广告的空墙吗?一商量,决定写张小纸条贴在那儿统一给大家表示一下歉意。

清晨天一亮,人们出门时,在单元门前的空墙上看到了这样一张手写的纸条:“各位邻居:我们刚搬到这个小区,由于孩子太小,晚上吵闹,影响了大家的休息,深表歉意,同时也感谢大家这些天来对我们以及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在此真诚地谢谢大家!”在小纸条的最后,还印上了孩子可爱的小脚印。这张小纸条在那些广告传单中间显得十分的温暖。

第二天,纸条旁边多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谁家都有孩子,我们也是过来人,能理解!”纸条的后面,画了一颗小小的爱心。

第三天,又多了一张小纸条:“是不是尿不湿让孩子 不舒服,我家用的是XX牌的,孩子晚上睡得很香,你们可以试试!”

第四天,再次多了一张纸条:“是不是奶水不够,孩子没吃饱?花生炖猪脚能催奶,我女儿刚断奶,家里还有很多花生,我给你们拿一点来吧!”

第五天、第六天…… 

最后有一天,在那面贴了无数张爱心小纸条的墙上,又多了这样一张小纸条:“我们在这个小区住了很多年了,但大家相互都不认识,中秋节快到了,要不我们就一起走出家门,在院子里搞一次联欢吧!”

关了电视,放下书本,二楼的抱来一箱苹果,三楼的提了一篮花生,四楼的拿出一袋核桃,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一轮明月慈祥地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倾泄在每个人开心的笑脸上。“好长时间没有这么悠闲地赏月了,真美啊!”“哦,原来那张纸条是你写的啊!”“你就住在我对面?搬进来几年了,愣不知道我对面住的是什么人,哈哈哈…… ”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小区原来的死气沉沉。

夜深了,但大家还意犹未尽,临进家门,还不忘回头叮嘱一声:“这个周末每家出两个拿手菜,在院子里搞长街宴哦,不要忘了!”

这个小区出名了!这面墙出名了!居委会主任来了,办事处主任来了,区长来了,最后连市长也来了……

(《小小说选刊》2017·6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小区的环境描写表明了小区生活环境的杂乱,以及人们之间的隔阂,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王好心给邻居送鸡蛋却遭到了拒接,有的不开门,有的虚掩着门不让进,这是因为邻居家有的不喜欢吃,有的家里有很多。
C.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小王夫妇为线索人物,展现了小区居民由冷漠隔阂走向互相关爱和谐共处的变化。
D.小王夫妇生活的小区出名了,贴纸条的墙也出名了,各级领导都到小区来参观,反映了社会对这一小区新型居民关系的认同,对人与人之间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E.小说前后文形成鲜明对比,贴小广告的空墙变成了贴小纸条的爱心墙,邻里间关系的变化都传达了一个生活道理:只要真诚,冷人心的“墙”也会变成暖人心的“桥”。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哪些因素让小区人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转变。
【小题3】“墙”作为小说的标题,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墙”这一标题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11:0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是温暖平和,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的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次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澈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闪烁,透明的尾翼和双鳍像是透明的几抹色彩,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而窗外风沙正厉,黄浪滚滚,天地间满是强硬和烦躁……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定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定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微笑。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双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平实从容地讲述故事,能在娓娓道来之中,让读者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真切地体会到在戈壁的狂沙风暴中一个偏远小城的风情韵味。
B.文章开头两次提及裁缝店很小,突出“我们”生活条件简陋、裁缝店生意的窘迫,欲扬先抑,为后文写“裁缝店的温馨快乐”做了铺垫。
C.文章详细地描写了晚春裁缝店里的情景,从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店里的舒适温馨,其中墙皮、馍馍片的细节让人如临其境。
D.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不慌不忙,而这些人物又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的,这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与戈壁小城相映成趣,展现了这片土地诗意的美。
E. 文章语言幽默风趣,作者刻意把生活写的有趣,如“五六十岁的老妇人”动人的撒娇和狡猾的笑,这样的调侃充满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
【小题2】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我们的裁缝店”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婶

华东联大有一个周婶。 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当地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周婶叫学生,呼之曰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周婶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周婶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学生洗了衬衫晾在外面,被风吹跑了,她捡了,等学生回来时交出。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劳作。

周婶养了二十来只鸭。联大到处是青草,草里有昆虫蚱蜢种种活食,这些鸭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周婶就挎了半篮鸭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周婶虽然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但是关乎大学的一切,她可一点都不清楚。但是她隐隐约约地知道,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先生们现在可没有赚大钱,做大事,而且越来越穷,找周婶洗衣服、做被子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万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学生外貌,更是不修边幅,衣衫褴褛,囚首垢面,跟一个叫花子差不多。周婶看到这些先生,常常跟女儿说:“可怜!”

来找周婶洗衣的少了,她还有鸭,而且她的女儿已经大了。 女儿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除了他学着说云南话:“为哪样”、“咋个整”,其余的话,她听不懂,但她觉得这女婿人很好。他按月给周婶送钱。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周婶胖了。

联大有个叫银昌焕的,学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但银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出让衣鞋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不是顶天立地满满写着字,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银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他还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大概是相当笨的,因此,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他按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周婶的鼎罐,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人们送给他一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银昌焕倒不在乎。 你们爱调侃,爱当笑话说,说去吧!于银昌焕何有哉!银昌焕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过两天就要离开华东联大,上任去了。

周婶丢了三只鸭,一只白鸭,一只黑母鸭,一只花鸭。这三只鸭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不知怎么丢的。早上开鸭窝放鸭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周婶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鸭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方言“的”)鸭呢?我口乃鸭呢?……”

周婶的女儿回来了。周婶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周婶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还得吃饭,还得每天把鸭放出去,关鸭窝。还得洗衣服,做被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周婶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这几天周婶常上先生们的宿舍里去。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一件鱼网似的毛衣,一个压扁了的脸盆,几只配不成对的皮鞋——那有洞的鞋底至少掌鞋还有用……这些先生就把周婶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周婶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单元打扫一下。

因为洗衣服、拣破烂,周婶还能岔乎岔乎,心里不至太乱。不过她明显地瘦了。

银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周婶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银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凹形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周婶借用的鼎罐。周婶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银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鸭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周婶把三堆鸭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鸭呀!我口乃鸭呀!我口乃黑母鸭,我口乃花鸭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婶丢鸭后,并不泼妇骂街,而是喃喃自语,这主要表现周婶的胆小怕事,通情达理。
B.本文语言简洁自然,幽默轻松诙谐。记叙了两个相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C.小说开头写周婶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银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D.周婶尊称学生为先生,大学生并不知道周婶的身世,银昌焕甚至还偷吃周婶的鸭,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的自私自利。
【小题2】周婶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人命运的根源却实在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银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小题1】翠翠说“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本来是觉得狗不值得对傩送叫,为什么傩送听去却是另外一种好意?
【小题2】二老一番好意却挨了翠翠的骂,但还是差人专程送翠翠回家,这反映了二老怎样的性格?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说说文中画线句①中的“惊讶”和②中的“惊讶”表达的内涵。
【小题4】二老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关于“大鱼咬你”这句话,下文反复出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5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小题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小题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