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部长的外婆
三石
这事跟詹部长的外婆原本没有关系。
起因是贫困户李桂花家的卫生。
在村里,李桂花家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到底有多脏多乱?这么说吧,院子不小,却找不到地方可以落脚;屋子也还宽敞,但你要想找张凳子坐,都得腾腾倒倒地好一阵子;还有,那混杂着厕所、家畜、剩菜的刺鼻异味儿,让你一分钟都不想多待。
詹部长却待了好久。
其实李桂花家不是詹部长帮扶的,我也没想到詹部长会突然跑到李挂花家,s不然,怎么着也得打扫一下,就跟詹部长帮扶的那几户一样。詹部长每次都是很满意的,但这次在满意之余,突然问我们,是不是知道他要来走访,事先作了准备?我不敢说不是,也不敢说是。詹部长显然意识到了,抬脚就去了李桂花家,问题就出来了。
看得出来,詹部长是极不满意的,虽然他和颜悦色地跟李桂花聊着天,问李桂花家有什么困难,但脸色不好看。我估摸着,这一场骂是跑不掉的了。
出乎意料,詹部长没有骂我,而是招集工作队和村干部开了个小会,强调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詹部长说,家庭卫生反映的是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搁贫困户身上也许太大,但地都扫不干净,脸面往哪儿搁?听得我们将头深埋,脸面藏了起来。
詹部长说,我会经常来的,特别是李桂花家。
马上组织几个人突击,定让李桂花家旧貌换新颜。心里正想着,詹部长又说了,不准你们帮李桂花打扫,要培养她爱干净、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持续长久。
这以后我们将落实詹部长指示作为工作重点,不光是李桂花家,而是一户一户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成立了保洁员队伍,制定了检查考核制度。还别说,效果立竿见影。
不过,我仍高兴不起来。全村的卫生虽然明显改观,李桂花家依归如故。
每次上门,李桂花都笑嘻嘻应承,可光打雷不下雨。守着,李桂花就拿个抹布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纯粹应付了事。逼得急了,李桂花便说,我家的事,不用你们干部操心。还说,我一把年纪了,也弄不动了。要不,你们帮我?
我倒也想帮,有这磨嘴皮的工夫,早完事了。可我不敢。我知道詹部长的认真劲,他一定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了解到真实情况。所以,我宁可被骂也不去弄虚作假。
再次出乎意料,詹部长仍没有骂我,而是极为理解地说,群众工作没那么容易,急不得。甚至,詹部长亲自上门做工作。
我们做工作李桂花都能答应得很好,更何况是詹部长。不单答应得好,还立马动手清扫起来。詹部长很高兴,说工作都是人做的嘛,这不有效果了吗?
我以为李桂花从此会有改变,但没多久就故态复萌,涛声依旧。
我也是黔驴技穷了。
詹部长打电话询问李桂花家的卫生状况。我不敢欺瞒,老老实实汇报。詹部长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说,没关系我再上门做做工作。
没几天,詹部长就来了,还带来了几张照片。
一户农家照片——一幢极为一般的木瓦结构的房子,甚至没有李桂花家房子好。院子里一边种了几棵蔷薇、金桂,一边则是几垄青菜、大蒜;一排劈好的木柴,依院墙码放;厅堂一张八仙桌,几张长凳,几条竹椅;厨房却是柴灶,瓷砖灶面清爽如新;卧室一张木床、一个妆台、一组衣柜……这环境,别说住了,看着就舒服。
詹部长说,这是我外婆家。我外婆一个人住在婺源农村,老人家特爱干净,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整洁洁。前几天我回去看了外婆,顺手拍了这几张。呶,还有这张——
詹部长抽出一张照片来。一张合影照背景就是那幢瓦房,而合影的两人,一个是詹部长,身边站着一个农村随处可见的,慈眉善目的老人。这是我外婆,今年八十一岁高龄,比桂花嫂子长了二十多吧?
这句话,詹部长是对着李桂花说的。
李桂花有点不自在,脸有些红。
这天下午,我路经李桂花家,看见李桂花汗流決背地清理院子里的杂物,会心地笑了。
……
这以后的某一天,也是机缘巧合,我见到了詹部长的外婆。穿着朴实素雅,一副金丝边眼镜架在小巧的鼻子上,虽然满头银丝,看起来却很显年轻。跟詹部长那张合影照上的外婆,绝对不是同一个人。
詹部长看出了我的疑虑,笑着说,那些照片都是以网上下载的,我外婆是老师,退休后一直跟我住。
那张合影照呢?
P的。詹部长轻描淡写。
(选自2019年1月14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以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整治为背景,所以虽小处切人,却能表达宏大的主题。 |
B.作品写“我”等做起李桂花工作低效,目的在于突出詹部长工作方法的灵活高效。 |
C.李桂花家环境卫生差,除了农村整体环境状况不好影响之外,与自身年岁大有关。 |
D.结尾部分补叙了“我见到了詹部长的外婆”及其次生故事,作品叙事因此而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