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上说,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先用预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而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我们从蜗牛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不超过4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6:0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非法艺术社团何以有市场?
最近,民政部在其网站曝光了一批涉嫌非法艺术类社会组织,为帮助普通百姓鉴别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真伪高下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也不宜作太过乐观的估价。不少非法社团虽然被曝光了,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可能被同步取缔,但是以非法社团为平台蒙人骗财的社会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非法敛财利益链的运作也不可能就此停顿下来,因此“打假”的脚步不能停止。
那些借助非法艺术社团混世敛财的江湖人物,差不多每人都有一个画家、书法家的招牌,有一堆“会长”“院长”“理事长”之类的头衔,而且一般都能挥舞三尺狼毫在巨幅宣纸上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进行类似的“表演性”创作时,往往还有过气名人、退休官员站台,有美女靓哥主持。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上虽然是缺斤短两、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为,做人没操守,行为没底线,哄人没商量,但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大上的精致包装,感觉上却成了最主流的艺术事业、最高尚的公益行为,诱使大家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大把敛财,他们也因此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线上。
即使被发现,大体上也只能像民政部门那样,在自己的网站上曝曝光,最多也不过是协调当地的工商或公安将其办公地点查封了事。这样的代价对他们来讲基本上相当于挠痒痒,稍微化化妆、变变脸,比如将牌子由“中国”改为“中华”、“世界”改为“寰宇”,重新租间房子,很快就可重新开张。比起其巨大的进项,诸如此类的一点儿代价,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寻求愉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普遍天性。但在我们中国,美术作品与百姓生活常常是绝缘的,一部国画书法的历史,基本上是极少数文人自娱自乐的历史;从西方引进的绘画,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
美术作品在象牙塔尖上长期的封闭式循环,导致了普通百姓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的限制,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大都停留在“色彩艳丽、脸蛋儿漂亮”的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对艺术品档次品位的鉴赏评价,就只能转化为对作者身份地位的评判认定了,谁的“官衔”高、牌子响、名气大,谁的作品自然就好。这种审美观表现在市场行情上,就导致了“主席”作品的价码必然高于“副主席”,“副主席”的又高于理事,理事的则高于会员。假如你连个会员也不是,哪怕你作品的艺术功力超越齐白石、高过毕加索,肯定也无人问津,十有八九会被当作废纸一扔了事。
以创作者的名头判定作品的高下,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伤害了优秀艺术家、摧毁了他们的清高和矜持,更为许多虚假“艺术”的登堂入室、呼风唤雨提供了机会。“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规律就是这样渗入艺术界的,名头大得吓人的非法社团就是这样不断问世的。
大众审美观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成形和提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供给者,艺术品市场的这种现状,就使书画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分化、江湖化、劣质化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现实;不会写字的书法家、不会画画的艺术家纷纷粉墨登场,与真正的艺术家展开胜算更大的竞争,也就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常态。
不得不说,民政部门的打假很有必要,它能缩短解决问题的进程,推动普通百姓的审美观尽快成长与成熟起来。
(选自《美术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5段提到齐白石和毕加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非法艺术社团有市场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鼓: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杜开立
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结构简单,造型多样,在民间早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鼓在祭祀、宴乐、仪仗、政法、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鼓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伴随着历史而不断演进,体现着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源自对雷声的模拟,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有人认为,原始先民们有感于天地造化,震惊于雷鸣力撼山河的自然成力,受打雷时轰然之声的启迪,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在古人看来,雷如号令般指挥天地万物,因此具有神秘色彩。在《山海经》中提到,“雷泽有雷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体现了人们对雷的想象。从这些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受生产力的局限,分外注重天时,崇拜天地、自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注意到雷声与天地四时的关系,并将其想象为一种神兽因“鼓腹”而发声。通过敲鼓,模仿自然雷声,人闻鼓声而血气振作,象征万物闻雷声而生机勃发,从而期冀大地因此而欣欣向荣。
在我国古代,鼓有许多种类,有的以形制为名,有的以材料为名,还有的以节日或用途为名,不一而足。文献中常见的鼓名有大鼓、建鼓、鼗(táo)鼓、钢石鼓等。大鼓的特征是体积大,凸腹,常置于鼓架上,多用于宫廷仪仗,以增强庄严气氛。建鼓体积中等,有木柱从中间贯穿,多用于祭祀礼乐中,常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鼗鼓,体积较小,有手柄,持于手中摇动使鼓边两耳槌自击鼓面发声。,常用在祭祀礼乐开始部分的引奏或结尾部分的演奏,以增强肃穆的气氛。明清时期, 鼗鼓广泛为民间所用,常作为小贩叫卖或召集号令之用,铜石鼓一般体积较大,鼓面、鼓身和鼓底座为一体铸成或凿就,或作观赏用。据推测,最早的可能由作为炊具使用的铜釜演变而来,常用于迎送宾客、婚丧事,以及各种祭祀仪式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鼓在古代祭祀和战争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远古时代,鼓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己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周代有“鼓人”,汉代有“鼓吏”、“鼓史”,隋唐有“鼓吹”,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也设有“钟鼓司”等机构。
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安放钟鼓,用来构成城市“中轴线”的始终。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古人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使让民众知晓。
在古代,鼓也常用于军事指挥。在冷兵器时代,鼓与旗、金统称为“三官”,是战争中用于军事指挥的工具,用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荀子·议兵》道:“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见,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之大。
鼓经过三四千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鼓文化,深植于民间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元素。直至现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保存独特的鼓文化。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杜开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鼓的发明于对雷声的模拟。人们普遍认为原始社会的先民们震惊于雷鸣自然威力,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
B.鼓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与历史的演进息息相关。
C.鼓的用途各有不同,大鼓因为能增强庄严气氛,因此多用于宫廷仪仗。而建鼓因为能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所以多用于祭祀礼乐之中。
D.《礼记·月令》记载仲春时节的雷声使得日夜平分,万物复苏,《山海经》中关于“雷神”描述,都体现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作者整体介绍了中国鼓,并对创造中国鼓的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了赞美。
B.文章中对鼓进行分类时,主要介绍了大鼓、建鼓、鼗(táo)鼓、铜石鼓,作用各不相同。
C.文章引用《荀子·议兵》和《左传・庄公十年》中的话,是为了证明鼓与旗、金的不同,
D.文章主要从鼓的起源、分类、作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鼓进行阐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鼓在古代非常重视的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已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
B.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把钟鼓分别安放在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终点上
C.在古代,鼓还可以用来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时辰,因此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
D.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用于军事指挥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 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 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一段记载。
C.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差不多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D.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中国家训文化的三方面指向,论证了中国家训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B.文章从中国家训的源头谈起,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重点论述了后一个方面。
C.文章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D.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观点的典型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必须接受社会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控制,这样家庭就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B.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C.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D.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确立良好的家风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的翅膀

最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动设备上下载专门的APP,现场扫描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通过数字技术,让古窑址“活”起来,如今,文物正通过科技手段获得“重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

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股脑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在不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成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也就意味着数字化的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数字化进程。只有跟上数字化的时代潮流,才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自《人民曰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
B.数字技术为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提供了机遇,让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从而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C.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D.在未来,VR技术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参观者既可以看,还可以触摸到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较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开篇写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这一事件,是为了引出数字技术的话题。
C.文章第三段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在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两方面的好处,从而证明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对我国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勉励和期待,有力地收束全文,表明了写作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就不可能跟时代潮流,从而被淘汰。
B.我国历史特别悠久,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就意味着将文物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比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都要繁重得多。
C.如果文物与文化遗产不“进驻”到数字化世界,就很难吸引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的青年一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可能出问题。
D.“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都是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范例,但仍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必须加快数字化进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
作为《厉害了,我的国》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一一《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
《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一一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的书写,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
《厉害了,我的国》既有“大国风采”的纷呈展示,借由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影像及其背后故事,也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体现国人追寻“中国梦”途中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情操,“五年”的前行车辙得以渐次描摹和勾勒。
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
当前,纪录片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已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有如《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小屏到大屏,正在用更有力的声音阐述源于真实的影响力,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
(摘编自何天平《纪录电影里的大国雄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新发展理念的观照,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现实议题。
B.《厉害了,我的国》以“小家”的社会生活变迁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现。
C.本片颇具视野和胸怀地展现了我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大成就。
D.《厉害了,我的国》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用影像叙事来讲述“中国故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影评开篇提出论题,纪录片要能从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方面相互观照。
B.第二段分析问题,阐述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内容编排组织上的两大难点。
C.第三至五段所述的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只把两大难点化解。
D.文章从理念和思路、结构和线索、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评价《厉害了,我的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照“大国”时,《厉害了,我的国》既展示大国风采,也注重体现国人精神。
B.诸如《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电影,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
C.《厉害了,我的国》从大国小家方面展示国之厉害,描绘出“五年”的行进历程。
D.人是历史的缔造者,国之历史是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车轮由人们推动着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