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摆脱同质性的、辨识度极高的写作,才能真正进入文学史。保持辨识度,就是保持差异性、异质性,这要求作家对于现代主义的“精神渐冻症”、颓废冷漠的美学观念等,具备强烈的反思批判能力。

②当下的中国文学有三种主要的写法。其一是消耗自然资源的“资源枯竭型”写作。这种写作无视乡土已经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现实,闭门造车。其二是自80年代后期至今、在青年写作者中颇具影响的工匠式写作。这种写法浸染了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对于书写中国特异的地域经验而言,这种写法是问题重重的。其三是立足于边缘经验的写作。这类小说可遇不可求,而且传递出的时代经验之间的紧张和对峙关系,也成了一种针对“现代主义”写作的异质性声音,对当代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③世界文学发展史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多次颁给了亚非拉等后发达国家,比如略萨、莫言。这提醒我们,后发达国家的地域性经验非常珍贵,其神话系统还没有遭到现代性经验的污染和毁灭,是值得被发掘和书写的。诺贝尔文学奖还颁给了奈保尔、石黑一雄等具有移民背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作家。可见,除异于西方文化的特定民族经验之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体验,也是滋生创造性表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石黑一雄的获奖,是对虚无冷漠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纠正。他的文笔浸润着日本的“物哀”美学传统,它对于爱、忏悔、牺牲等人类最光辉的感情,是抱以信念的。可以猜想,诗意而深情的东方美学,在世界文学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时刻到了。

④我们必须打开自己视野的宽度。从时间上,要往现代之前看,从古老的东方古典美学中寻找新的细胞,植入当代文学的肌体。从空间上,要关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现状,关注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宽广的视野当中,调整自己写作的姿态、立场,找准真正具有价值的崭新题材,去表达自己。不能只求视野的深度,天天拿着现代主义美学的放大镜,在经典作家早已涉足过的领域徘徊不前,在日常碎片的细节当中流连忘返。

⑤此外,最重要的是重新拾起人类的信心。现代科技对人性的挑战、战火纷飞的局部战争对文明的残害等,这些现状已经在渐渐摧毁人类的信心了。文学不应该加入这股破坏性的力量,而是应该在虚无中发现希望、在冷漠中发现热忱、在残忍中发现良善。

⑥肯定人类的价值,这是曾经的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如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与其说它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信念。这种新的现实主义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对人性闪光的瞬间保持肯定和信念。它与现实生活血肉相连,与真善美的价值血肉相连。它没有滑入纯粹形式主义的顾影自怜与哲学层面的虚无主义,而是保持着与生活的互动、与现实的相拥。找到这种写法,就找到了文学最原始的力量与最基本的尊严。

(《光明日报》2018年7月24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下文学的三种主要写法问题重重,是我们应该反对的,而近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对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B.石黑一雄的获奖表明,以“物哀”为代表的诗意而深情的东方美学传统,在世界文学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时刻到了。
C.当下文学需要一种与虚无、冷漠、颓废的西方现代主义不同的、辨识度极高的、新的写作手法——新的现实主义。
D.新的现实主义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人性保持肯定的积极的信念,要求作家与生活紧密互动,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一刀两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表达了写作要保持差异性、异质性才能进入文学史的看法,接着分析了当下写作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B.作者以21世纪以来一些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例,证明了作家把创作根植在特定民族经验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体验当中的重要性。
C.第四段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作家打开写作视野宽度的方法,希望作家调整自己写作的姿态、立场,不可忽视日常碎片的细节。
D.文章最后两小节从如何通过文学重建人类的信心这一角度去探究当下中国文学合理的写法和发展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作家应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渐冻症”、颓废冷漠等特点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能力,不能一味继承沿袭。
B.21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亚非拉等后发达国家的作家,提醒我们其写作有自己独特珍贵的民族经验,其神话系统是值得被发掘和书写的。
C.所谓“重新拾起人类的信心”就是指面对摧毁人类信心的现代社会,仍然对于人类最光辉的感情抱以信念,在虚无、冷漠、残忍中分别发现希望、热忱和良善。
D.曾经的现实主义否定人类的价值,新的现实主义应与现实生活和真善美的价值血肉相连,所以二者大相径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09: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危机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化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字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了。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 cuan),用简拼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31画,它比你打一个“装”(zhuang)还少两下,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该属于“提笔忘字”的现象。
B.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美感。
C.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认为讨论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没有意义。
D.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举凡咸菜的名字,冬菜、梅菜、榨菜、芥菜疙瘩,______________更遑论姿色。腌制好的“春不老”咸菜,绿呀,绿得碧透、深沉,一粒一粒雪白的盐花儿(映衬/铺衬)着,拿筷子从腌菜坛子里捞起三两棵,恍若看到春湖开了,一群绿罗裙的仙子刚刚沐浴更衣完毕,正手挽手跑过一带柳岸,留下一串铃铛般的笑声。你听听,“春不老”,咀嚼在唇齿之间的那脆声声,那是腌得爆得煨得的玉振金声啊。
腌“春不老”,只要半个冬天。清水洗过,艳艳的阳光地里(晾/晒)过,粗大的盐花儿中一遍一遍揉过,置陈年老坛中,山里的青色方石稳当当地压住,剩下的功课。就交给时光和盐吧。我有时想,那么鲜妍娇俏的一棵菜,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真替一棵菜动了的恻隐之心。可是又想,那真实的人物、城市、历史,哪里能有一丝半点的慰藉。刀光剑影、人情冷暖,你挺得住,你扛得起,你在时间的崖上向死而生,方渡得到青山不老的彼岸。
“春不老”,清清爽爽一款菜,就得像农妇那样,(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地腌,腌得坚定爽利。气定神闲。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疙瘩 玉振金声B.遑论 脆声声
C.咀嚼 刀光剑影D.恻隐 稳当当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映衬   晾   一本正经B.铺衬 晾   一本正经
C.映衬   晒   一板一眼D.铺衬 晒   一板一眼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普天之下,有哪种咸菜的名字堪比“春不老”?
或许能承受得起盐花子的粗鲁,大青石头的挤压。
B.普天之下,有哪种咸菜的名字堪比“春不老”?
怎就承受得起盐花子的粗鲁,大青石头的挤压?
C.普天之下,没有一种咸菜的名字比得过“春不老”。
怎就承受得起盐花子的粗鲁,大青石头的挤压?
D.普天之下,没有一种咸菜的名字比得过“春不老”。
【小题4】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善如登,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②天津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平一段《野猪林》中的“大雪飘”,唱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③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④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21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⑤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⑥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尤其是考场作文更是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⑤⑥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地处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近年来开发的“幽幽谷”农家乐、“幽幽谷”美食体验街等配套旅游项目,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
B.著名作家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升了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也让我们再一次思考如何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C.由林永健领衔主演的田园法制轻喜剧《小镇大法官》在央视黄金档热播,林永健饰演的乡村法官,以其诚恳质朴、机智幽默的特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D.中国气象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计3月19日夜间至22日,北京和天津大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将有持续重污染天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 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这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这种 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 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若一个时代里,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人治这两者都需要有特定的权力来推行并加以维系。
B.乡土社会维持秩序是礼,而非法,亦非人,礼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其中的生活问题。
C.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法治和礼治产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它们都不能适用于靠个人好恶维持秩序的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通过分析“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这一说法,引出了全文论述的关键。
B.文章辨析了法律、道德和礼三者的区别,说明了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态有相关性。
C.文章通过厘清概念的方式,否定普通看法,论证了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维持秩序。
D.文章先阐发礼治能够维持秩序的本质,后阐发实行礼治的前提,说理层层推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持社会秩序终究要靠人来执行,所以无论礼治还是法治,根本上说都是人治。
B.乡土社会实行礼治是基于传统力量,因而变迁急剧的社会或时代难以实现礼治。
C.孔子一再用“克”“约”二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说明人性有恶,是需要教化的。
D.乡土社会若靠以教化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礼就能维持秩序,那么法律就无需存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1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题目。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小题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