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读书著书重实,这已成为常识。还应当说,不仅是虚中有实,而且是实中有虚。前者不必说;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以虚表虚的比较少,如《老子》之类。这些书里也有实。不过可能是口传,而记下来的就有骨无肉了。流传广远而悠久的都是有实事或有故事的书,《列子》就是如此。

《列子》是道教的三大“真经”之一,仅次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可是久矣夫比不上老、庄,而到现代更受冷落。原因大概是这书被证明为后来的“伪作”,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原本,更不是《庄子》里说的那位“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所作。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其实这部书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思想的来龙去脉比书的流传更为广远。特色之一便是书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实说虚的多。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实际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继承战国诸子以来传统,而且和印度佛经有一点大不相同。佛经故事总是以故事来证明一条已说的道理,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它不仅发挥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的社会思想,而且延续到以后,特别是在民间,并未断绝,不仅是神仙理想。

(节选自金克木《“道、理”〈列子〉》,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解释“以实说虚”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作者对《列子》这部书,肯定了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列子》“可能书出于魏晋”?请分点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10:0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成家庭必备品》的报道,说“目前,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读过以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测毒试纸可以测出食品的伪劣,这东西好是好,但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正如一位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评论,问“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科学界承诺提供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但做科学的人却得不到公众的信任,这向我们发出一个警讯: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承诺和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和个人心理结构。食品安全是建立在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之上的。信任的对象是人,不是代替人的科学或规章。食品有毒,不是因为缺乏科学,而是因为有人在滥用科学。同样,有毒食品之所以能畅行于市,不是因为没有规章,而是有人在破坏和利用规章。规章可以由法规管理,但法规最终得由人管理。尽管我们可以将人放置在监督制度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得信任运作监督制度的人能公正无私,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一层层的规章,因为一层层的规章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个人身上。架空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架屋,难免成为试纸的试纸的试纸”
据报道说,能检测单一毒性的食物试纸早已面世,由于毒物花样翻新,现在“攻克”的目标是发明“能检测所有毒性”的试纸。这种试纸一旦上市,“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且不说天下到底是不是有真能包测“一切”毒性的试纸,就算有,难道要把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就此从厂商和国家转移到居民自己身上?如果这样,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对任何“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
(节选自徐贲《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试纸的试纸的试纸”的含义。
【小题2】作者认为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如果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好主意,那么你觉得怎么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虽然朱熹根据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但他的言论却都是间接性的社会批判。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虽无权势,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与世袭社会的家天下进行对比,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的观点。
B.真正的儒者是拥有超越家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从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可以看出。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白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士集团无位、无势和以“道”的化身自任相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使儒家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尴尬境遇,也限制了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在某些理论上表现出相当的契合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就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舟”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发生重大危险,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了97%,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它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用途。
为了保障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节选自2003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载人航天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装备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多种系统,特别是它装备的逃逸系统,可以充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B.它具有比无人航天器更大、密封性能更好的活动空间,还装有在返回时消除冲击过载的设施。
C.它装备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是为了供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出故障的时候逃生之用。
D.它的一些关键部件可以做到双保险,在出现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故障的情况下,也能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小题2】下列对“航天服”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供航天员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属于载人飞船的特设系统。
B.它可使航天员在出舱时避免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
C.它可以使航天员在返回地面前一旦遇到飞船漏气等特殊情况,保障氧气供应而免遭生命危险。
D.它是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上升、在轨运行、返回等各个环节上必须穿着的特殊服装。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载火箭的级数与箭系统的复杂性成正比,与火箭的可靠性成反比。
B.“‘长征’二号F型火箭”上的逃逸系统可以充分保障飞船完成在轨飞行任务后,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C.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只要闯过了过载关、火焰关和撞击关这三道关口,就可以确保生命无忧了。
D.由于登天和落地对人的体质具有特殊要求,只有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因此普通人将永远无法进入太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①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②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③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原因很简单: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为了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就要解决形形色色的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④我们经常跟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⑤我们正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我们在数学方面得到许多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具体地讲,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就像牛顿有关的定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形形色色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
⑥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小题1】以下各项中西数学对比,最符合文意的是(    )
A.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不重视算法。
B.中国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证明定理,而西方数学则只考虑证明定理。
C.中国古代数学是与计算机结合得最紧密的数学,而西方数学则不是。
D.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以解方程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以证明定理为主。
【小题2】下列各项是对原文相关信息的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数学,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集中表现为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的异同。
B.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解方程,解方程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精神实质的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的目标。
C.西方数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问题、概念、方法和原理建立起来的。
D.中国古代数学所注重的计算方法、步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算法,可见,现代计算机数学于中国的古代数学。
【小题3】下列各项根据本文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理解和把握不同的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数学不从公理出发,但不排除本身理论体系的建立。
C.中国古代数学和计算机数学都是算法数学,可以说明中国数学是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数学。
D.中国古代数学从问题出发,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讲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随着人推理和预见能力的提高,个体很快就会从经验中学到:假如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通常今后他也会反过来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出于这种低水平动机,他可能会习得助人的习性。同时这种表现仁慈行为的习性也会强化其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仁慈行为的原动力。这种习性在许多代以后可以经过遗传而获得。”
②当然,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现在知道,父母其实是通过教导或者示范而不是通过基因,将习性传承给子女的。事实上,任何生活经验都不会影响基因的传递。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严格形式上讲,它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没有规定说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而在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中对这一点则是有要求的。达尔文发现了这一美妙性,并重点强调了其理论的这一方面。但是他仍然希望可以借助更多的两可的技巧来解决让人费解的问题,例如道德情操的起源问题,特别是当他老了之后。
③1966年,乔治·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方法使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更有用,即,不仅去掉最后一句,也去掉关于“推理”和“预见”及“习得”的部分。在《适应与自然选择》一书中,威廉姆斯回想起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写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意识的动机需要被纳入进来。很显然,如果自然选择青睐助人这一行为,那帮助他人之后就有可能反过来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帮助行为的施予者或接受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明显了。”他接着说:“简单地讲,如果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那么他就享有进化上的优势,自然选择青睐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④威廉姆斯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达尔文无疑明白,并且在其他环境中也有强调)就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常常不是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进化的逻辑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在这种情况下,威廉姆斯建议将同情和感激纳入感觉的范畴。感激可以使人回报他人而不用太多地考虑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有时如果对某类人同情的反应更强烈——例如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这种同情的感觉又会使我们不顾事实而去回报别人的帮助。
⑤威廉姆斯简洁的推测被特里弗斯转变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在1971年,正好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以后,特里弗斯在《生物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互利主义的进化》的文章。在文章的摘要中他写道:“友情、厌恶、道德攻击、感激、同情、信任、怀疑、可信赖性、羞愧等各种感觉以及一些形式的不诚实和虚伪可以被解释为调节互利系统而进行的重要的适应。”今天,距这份很有勇气的声明发表已有40多年了,仍然有多样的且仍在成长壮大的证据主体来证实它。
(选自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威廉姆斯观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威廉姆斯同意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并将之更加完善。
B.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他的同伴今后也会反过来帮助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青睐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D.同情的感觉可以使我们在面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时,不顾事实地回报别人的帮助,因为这是应该而且有益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中的一段话,介绍了达尔文对人类互利行为的认识,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②段中,作者指出①段中达尔文认为习性在许多代以后会被继承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与之后三段形成先破后立的论证关系。
C.③④两段介绍了威廉姆斯关于相互支持的认识,他对①段中达尔文的观点进行修改,认为相互支持常常不是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的进化,而是人在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D.⑤段中,特里弗斯在达尔文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后,将威廉姆斯的观点转变成一个完全区别于达尔文观点的成熟的理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认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预见自己如果帮助同伴,自己也可能会在今后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从而习得助人习性。因此这种习性并不是遗传得来的。
B.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认为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
C.威廉姆斯认为,个体在帮助别人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得到回报,只是出于自身的同情和感激。
D.文中虽然威廉姆斯不认可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但他和达尔文都强调了同情和感激在互利行为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