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的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时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可能出了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你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会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为应对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但是,如果格力还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很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会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的信息。
B.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具化已初现端倪。
D.运用物联网概念,传统的4S店的商业模式将不复存在,汽车生产厂家可以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事例不属于“互联网+”模式的一项是:
A.德国街头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可由会员凭卡片使用,而会员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费用会从会员账户扣除。
B.某手机企业设计、生产出包含了高新科技的智能型手机,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销售及售后服务。
C.共享单车由消费者通过扫码获取密码,然后开锁使用,单车使用的相关数据上传企业,企业根据数据提供开锁、收费、投放、维修等服务。
D.大众点评网收录食客对餐厅的点评数据,然后根据有进餐需求的食客对区域、餐型、价格等的要求推荐餐厅,供食客选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9 06:2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年”——应该是有颜色的。宋代诗人真山民在《新年》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杏桃催换新颜色,惟有寒梅老一年。”过年就是换颜色,需要让色彩【甲】。
那么,“年”是什么颜色呢?人们首先会想到,“年”是红色的。春联是红的,年画是红的,花灯是红的,蜡烛是红的,大年三十晚上吃的糖葫芦是红的,孩子的脸蛋儿是红的,新衣服也多是大红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春节就该是“红海洋”。
其实,我倒是以为,“年”的真正颜色应该是白色的。古人将下雪比作“丰年瑞”,“海仙翦水看花工,【乙】”。下雪就是下好运、下瑞气、下礼物、下粮食……长空卷玉花,雪飞胜梦蝶,江山洁净,田畴清润,为瑞不嫌多,满眼丰年意。
过去讲究“新年雪压客年雪”。在我小的时候,沧州的“年”就是白色的,甚至整个冬天都是雪白的。我一直认为,北方的男人是冬天培养出来的。他们从小在雪地里摸爬滚打,过一年便长一块、硬一成,在冷和硬的下,渐渐就强韧长大了。至今心里一想到年,想到冬天,想到家乡,还保留着雪色般的明净,纤尘不染。
可是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却渐渐地雪越下越小、越下越少, 现在成了稀有物种。每到冬天千呼万唤也不肯下来,下了,也不肯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一A 。没有雪的覆盖,“年”的颜色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脏,土呛呛,灰蒙蒙,不再清亮,不再明净。
这样的“年”便无须小心呵护,在人们的心里失去了几分圣洁、几分畏惧,人们可以狂欢,可以醉酒,可以胡闹,可以糟蹋……由于“年”的颜色在变,其内容和品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过年是回家,亲人团聚,认祖归宗,烧香上供。现在过年是出去,可以到一切自己想去的地方去游玩,主要任务是犒劳自己。
【丙】。过年就要说拜年话、吉祥话,如今年是羊年,我们可以说“B ”,不可说一些晦气的话。
【小题1】文中【甲】处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B.万象更新
C.焕然一新
D.除旧布新
【小题2】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乙】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登奇山风雪为友
B.玉海金涛千里秀
C.仙人种玉来呈祥
D.紫淑集锦满堂春
【小题3】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A 、B两处选用字词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尘不染 (xiān) 番 三阳开泰 B.尘不染 (qiān) 番 三羊开泰
C.尘不染 (qiān) 翻 三阳开泰 D.尘不染 (xiān) 翻 三羊开泰
【小题4】根据文意,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锻炼 以至 虽然B.锤炼 以致 即便
C.锻炼 以致 即便D.锤炼 以至 虽然
【小题5】联系上下文, 文中【丙】处填入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前过年有许多禁忌
②到过年了必须学会闭上嘴
③特别不能在嘴里说出“没、坏、死、糟”等灾难性的字眼儿
④绝不能乱说乱道
⑤平时可以口无遮拦
A.① ④ ⑤ ② ③B.② ④ ① ③ ⑤
C.② ① ④ ③ ⑤D.① ⑤ ② ④ ③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神奇的基因疗法:人类健康长寿的希望

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是“制造”和“操纵”人类机体的蓝图,它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但是,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其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寻找到了多种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正常的基因插入基因组非特定的位置以取代有缺陷(也称为失效或致病)的基因。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被称作传病媒介的载体将正常或治疗基因递送到病人的目标细胞中。目前,最常见的传痛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式将白已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研究人员试图除去病毒基因组中导致人体患病的基因,并加入治疗基因,然后利用病毒递送基因的特殊能力医治人类疾病。

当病毒性传病媒介在抵达目标细胞(如肝或肺细胞)后,它便将携带的治疗人类基因的遗传物质“卸下”留在目标细胞中。在治疗基因给出的遗传指令下,细胞开始产生具有相应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恢复目标细胞的正常功能。通常,用于基因疗法传病媒介的病毒类型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和疱疹单式病毒。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也不尽相同。

当然,除利用传病媒介递送治疗基因治疗疾病的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非病毒递送基因的方法供研究人员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然而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原因是它只适用于少数人体组织,却需要大量的DNA。现在,研究人员在实验将一条人造染色体或者称第47条染色体注入目标细胞中,这条人造染色体将与人体细胞中的23对(46条)染色体并存,不影响它们的工作或引起它们发生突变,同时也不会受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这种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美国首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开始于1990年,至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999年,18岁的杰斯·格尔辛格接受试验性基因疗法治疗鸟氨酸转羧酶缺乏症时,在治疗的第4天由于多器官停止工作而去世。据认为,用作传病媒介的腺痛毒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强烈反应是导致杰斯死亡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有不少因素影响了基因疗法治疗遗传疾病的效果,其中包括基因疗法自然生命短、人体免疫系统反应强烈、病毒传病媒介存在的问题和多基因疾病。具体来说,治疗性DNA不易“融入”基因组以及许多细胞的快速分裂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基因疗法无法取得长久的治疗效果,病人不得不多次接受治疗;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者”的强烈反应影响了基因疗法的有效性,同时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病人重复接受基因疗法的难度加大;病毒传病媒介会给病人带来潜在的危害,如毒性、免疫及炎症反应。此外,人们担心传病媒介在进入人体后也许会重新恢复致病的活力;对单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来说,基因疗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实际上,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因此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小题1】以下对“基因”这一概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是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
B.基因是“制造”和“操纵”生物机体的蓝图。
C.基因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D.当基因发生变化且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时,人类就会出现疾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最常见的传病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套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
B.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却是相同的。
C.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使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尽管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D.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一定会通过艰苦的努力。探求更多更好的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
B.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临床试验的失败,定然会令研究人员放弃这种试验。
C.因为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所以研究人员在以后的研究中会与医学研究人员共同探求这一课题。
D.因为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的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所以研究人员会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社会流动,简而言之,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感慨颇多:“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饿饥。”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一类的旧习俗有所改变。

其二,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时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胜负盈亏难料。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如今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宋时已有此一说:“此今之富民,鲜有三世之久者。”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适应,人们格外重视教育后代:“人生至要,无如教子”,以此来防止家道衰败。

其三,职业上:“士多出于商”。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等级差别明显,高低贵贱分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旧格局被打破,出现了“贫富贵贱,离而为四”的新趋势。四民由四种不同的身份逐渐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且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由于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宋仁宗时出任都转运使的郑骧、宋神宗时官拜参知政事的冯京就是两个突出的实例。宋人说:“钱如蜜,一滴也甜”。在金钱的诱惑下,官吏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

最后应当指出,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是社会自我调节的两翼,社会流动绝非越大越好。尤其是经济上的上下流动,一旦规模过大,贫困户猛增,暴发户飙升,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多数时间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正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有学者称之为“单线社会流动”,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张邦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宋代社会流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前代相比,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的社会流动,其趋势在宋代增大,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职业等三个方面。
B.政治上“不崇门阀”,习俗上门第观念相对淡薄,故而宋代科举取士“一切考诸试篇”,平民子弟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C.苏洵曾说:“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这正是对宋代经济上社会流动趋势增大的感叹。
D.随着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士商相混。有的商人成为士,担任朝廷官员,甚至一身二任。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宋代社会上的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但士庶间在通婚、交友等方面的旧习俗并没有完全改变。
B.宋代土地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而且政府也减少了对土地买卖、流通的限制、干预,是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C.社会流动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社会流动性越大,标志着社会越有活力,发展越健康。
D.尽管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但贫贱者上升为富贵者的几率并不高。可见,宋代社会的流动是有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在宋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增大。
B.假如生活在宋朝,“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现象在生活中还是不太可能流行的。
C.假如生活在宋朝,“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人们重视教育后代勤俭持家。
D.假如生活在宋朝,“(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之类贱商的情形有所减弱,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

②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人类认识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因而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

③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人类不得不崇拜远比自身强大的事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傍晚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黑暗,这时人们知道了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于是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现在某些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

④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取材于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狗头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具有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B.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歌舞、音乐、戏曲。
C.某些原始部落崇拜太阳、鄂伦春族供奉熊神的仪式都是人类信仰文化的具体表现。
D.民俗文化经过一代代平民百姓的创造、维护和传承,最终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本身。
【小题2】阅读第②、③段,简要概括民俗文化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