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人雄视天下的正大气象,开放大度、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包容思想,超越古今的文化自信,以及深远的综合影响力,为当代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②教育是书法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途径。宣扬儒家积极进取思想,教育学生笃守法度的书法教育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历代所关注。林语堂曾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许思园先生也认为,“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正是书法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今国家才非常重视。然而由于受到办公信息化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因为社会环境、教育、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真正有品位的书法作品还不能大范围地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书法的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存在断裂现象。唐王朝开放的理念,面向普通民众的教育立场和多层次、丰富的教育手段,使得唐代书法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为优秀的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③书法教育要立足大众化。即书法教育要面向普通民众,并应当上升到国家意识、国家高度,进入政策层面。书法教育不能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不能仅仅是少数职业书法家和专业人士的事情,要动员普通民众对“雅”文化的参与意识,扩大书法艺术的受众面。文字的功能本为实用,但在中国除了实用之外,还有书写意义。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设想国人如果经过教育和启发,能有兴趣将现代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传统的书法形式及时表达出来,一可提高审美情趣;二可调节紧张生活节奏,让人们感受到繁忙的工作之余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那一份心境上的舒缓、宁静、平和、愉悦美感,达到修身养性之功效;三可让人们在轻松之中延续中华文化的美好传统。倘能实现或接近实现“唐代无人不能书”的局面,则全民族整体素质之提高自不必言!

④教育方式应立体化、多维度。唐人有以书取仕的制度,我们为何不能考虑在高考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加试书法,这样可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唐人在书法专业的招生中“先口试,通乃墨试”,教学中学生分别以三年、二年、一年的学制保证对篆籀、隶书的学习,这些经验都值得现代大学书法专业教育、书法公共教育等形式详加研究和利用。唐代普通民众书法亦楚楚可观,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民间书法组织的庞大网络效应,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大众书法的普及与提高。

(摘编自王智杰、李建群《唐代书法的当代文化价值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唐代宣扬儒家积极进取思想,所以学生笃守法度,书法教育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B.真正的书法作品不能大范围地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是由于受到办公信息化的影响。
C.唐王朝理念开放,而且教育立场面向普通的民众,教育手段很丰富并且涵盖多个层次。
D.国人经过教育和启发,能将现代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传统的书法形式及时表达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论述的唐人各方面的先进之处,是下文论证唐代书法对当代书法教育作用的前提。
B.文章围绕唐代书法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价值,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C.第二段引用林语堂和许思园关于书法作用的论述,是为了论证书法教育具有特殊意义。
D.第三段从可提高审美情趣等三个角度,论证了传统书法形式在人们当代生活中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高考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加试书法,那么书法教育就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B.唐人在书法专业的招生中的规则以及不同的学制对现代书法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C.只有发挥民间书法组织的网络效应,利用现代化手段,才能实现大众书法的普及提高。
D.唐代普通民众书法楚楚可观,甚至无人不能书,与唐朝书法教育的大众化不无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1:3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多方面探讨。
首先,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发达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文化繁荣,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水平往往比较高。明清两代,江、浙地区,随着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副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镇的繁荣,以及新兴市民的壮大。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中新因素的成长,促成江、浙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化新气象的出现。
然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发展除了受经济制约外,还有其自身规律。例如,在清代,晋商特别活跃,金融业发展迅猛,道光末年票号达11家之多,到清朝末年发展到33家,其分号遍及全国多地。但这期间山西文化的发展却相对迟缓,若与唐代的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又如,北宋时期,关中的经济已经远不如唐代,但张载却在这里教授生徒,传播儒学,使之成为儒学的中心。
其次,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南朝齐梁二代文学本来相当繁荣,分别以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为首的三个文学集团,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齐永明年间周颗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竟陵八友”中的沈约等人根据四声以及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创制了“永明体”,进而为近体诗的建立打下基础。成书于齐代末年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系统的著作。由于萧衍、萧统、萧纲父子召聚文学之士,创作诗歌,研究学术,遂使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可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沦陷,士人凋零,江左承平五十年所带来的文化繁荣局面遂亦消失。
与此类似,还有唐朝末年中原一带的战乱对文化的破坏。首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是文化中心。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因为相对安定,士人们相携入蜀,文化也随之发达起来,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当然,社会变革期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各种思想和主张的激荡,这反而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并形成若干文化的中心。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是儒家的中心,楚国是道家的中心。
复次,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书院较多的地区,私人讲学之风兴盛的地区,蒙学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文化中心,突出的例子是宋代的江西、湖南。据统计,宋代书院中建在长江流域的占74.76%。江西、湖南的书院在长江流域又是较多的,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这些地方也就成为文化中心。
文化的发达离不开书籍,书藉印刷和图书收藏较多的地区,往往会形成文化中心。四川成都是雕版印刷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唐代大中年间已有雕版书藉和书肆。唐末成都印书铺有西川过家、龙池坊卞家等。此后,一直到五代、宋代,成都都是印刷业的中心之一,这对成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两代私家藏书以江浙一带为最盛,诸如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等都在江浙,这对明清时期江浙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作用。
最后,要提到文文化贤哲或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山东曲阜一带,如果没有孔子就难以形成文化中心,这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它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B.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太子等为首的文学集团的推动作用。
C.南朝江左文化繁荣局面的消逝,五代长安文化中心的没落,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
D.成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文章按先总起后分说的思路有条不紊展开解说。
B.文章在阐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时,举出实例,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化中心的形成有外在因素,也有自身规律,全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D.文章举例分析制约文化中心形成的因素时,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经济水平己远不如前的关中成为儒学中心,表明文化贤哲对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
B.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文化中心;反之已有的文化中心就有可能转移。
C.社会不稳定未必就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文化中心的形成,例如“百家争鸣”时代,也可能催生文化中心。
D.四川成都成为唐末文化中心之一,是由于当时蜀地社会相对稳定,印刷业发达,书市繁荣,教育兴盛。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碎雅典
杨 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到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唯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欷臌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小题1】(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小题2】(小题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题3)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4】(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B.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D.“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窥见一斑:“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
B.角力:“角”读作jiáo,意思是“竞争”。
C.偃闭武术:“偃”读作yān,意思是“倒下”。
D.庶士倾风:“倾”读作qīng,意思是“向往”。
【小题3】“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
A.从  囚B.近  本C.明  尖D.休  淼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现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小题2】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里各种建筑有规律地排列也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父亲专制保守的决定,让萧红过早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因而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最终决定离家出走。
B.萧红在创作初期虽受到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她的作品闪耀着人本主义色彩的光辉,并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束缚。
C.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农村,充满了压迫、苦难与挣扎,鲜少出现宁静、恬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画面。
D.“五四”后的新文学传统,让萧红的天分在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得到施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萧红的写作对象“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社会歧视、侮辱和迫害的贫苦女性。
B.萧红在创作时能将小说散文化,主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表现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
C.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作家缺少穷人的视角,而萧红是唯一的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创作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她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小题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