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冬材 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肯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空空荡荡。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说,老衡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小题2】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5 04:5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仲呈祥

①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似乎真正进入了一个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时代”。电视节目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已为别的文化样式难以企及。记得几年前我赴日本访问,日本广播电视协会负责对外交流的山本壮太先生办了家宴欢迎我,山本先生问我:“我家三代都好读中国古典小说。但奇怪的是就掌握汉字的水平而言,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何缘由?”我沉思片刻,指着他家客厅里的那台大彩电答道:“大概就是它造成的!”他先一愣,接着大笑,应曰:“有道理,有道理。”试想,日文假借了不少汉字,过去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日本人彼此间就得靠文化阅读与书写,掌握汉字的水平自然较高;如今,则主要靠看电视、打电话、用电脑了,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

②文字史家们的研究成果雄辩证明:汉字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极具民族个性、极先进的一种,它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于假借汉字使用的其他东方民族的思维优势和特征都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遗憾的是,如今图书馆里的这些名著,热心问津并认真进行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人还不很多。

③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一书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书籍是需要读者启动思维、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而电视音画,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因此,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由。

④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那笔力中的神思气韵,那画面中“似与不似之间”的雅致意境,都是需要鉴赏主体以 “虚静”心态即审美静观始能领悟。听音乐需要一双马克思所谓的“能辨音律的耳朵”,才能从心灵上悟出旋律美的奥秘。我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聆听巴赫的交响音乐会时,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连鼓掌也只是在终了谢幕之时才长时间响起。这与在国内参加某些音乐演唱会时从始至终全场或喧嚣鼓掌或舞动彩棒的景象,真有天壤之别。观赏一场戏剧,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方能领悟舞台上的意境美、效果美和艺术美……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⑤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要真正做到既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各美其美”,又自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中有用的东西,“美人之美”,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盲目西化和盲目排外,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又不让技术的失度扩张冲淡乃至淹没了艺术,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墨守陈规和技术至上,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娱乐化时尚中,要真正做到既坚持寓教于乐,艺术通过快感创造美感,又反对止于快感、游戏人生,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犬儒主义和“娱乐至死”,全民族也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选自《文汇报》2007.2.27,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标题中“养心”的含义是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读图时代”使人“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第④段中又说“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属于“文化阅读",两者是否矛盾?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电视节目挤掉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
B.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C.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必然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小题4】第③段中,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有何用意?
【小题5】根据第⑤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往往会讴歌“企业家精神”,但却排斥“自利”,殊不知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自利驱动的,当一个人不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时,他就难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企业家精神就要肯定人的自利。

②人都是想改善自己的境遇,企业家当然也不例外。个体的自利动机既有可能是想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有可能就是想多赚钱,我们不能对这两种“动机”加以区分,事实上也是难以加以区分的。不同的自利动机都有可能促成个体发挥企业家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企业家,不能看他的动机,而要看他是不是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等。

③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家越是自利,越有可能发挥才能。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市场经济的奥妙,就是使得企业家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这也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既然企业家为他人创造了财富,那么有机会获取利润回报也是自然而然的。

④从广义上说,“利他”也是一种“自利”,因为利他也是使自己得到更大满足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关心企业家的动机究竟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而是要关心企业家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正当的规则。正当的规则保障企业家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是“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那种最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也是最有利于自己的,这种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便成为规则。货币、语言和法律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些规则协调个体的行动,把无数个体的自利行为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

⑤在这些正义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是“产权制度”。企业家精神必须在产权制度上得到体现,实际上,正是企业家的财产权使企业家承担风险,也获取相应的回报。假如没有人为企业的经营承担风险,那么这样的企业严格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合理的产权制度会把企业家的自利和企业的发展协调起来。假如一种制度鼓励企业家付出,但剥夺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那么这种制度就会扭曲企业家的行为。

⑥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肯定企业家的自利,在产权设计上保障企业家的合法收益权,会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造性,这不仅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编自朱海就《企业家精神与自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家精神”完全是“自利”驱动的,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内涵相同。
B.一个人如果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就更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C.市场竞争能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
D.好的制度既鼓励企业家付出,也保障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流行观点来印证作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B.文章第③段引用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说法,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特点。
C.文章第④段讨论“利他”与“自利”的关系,论证“自利”后才能“利他”的观点。
D.文章围绕“企业家精神与自利”的论点,从“企业家精神”和“自利”两方面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家精神”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方面。
B.“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是企业家的行为符合正当的规则。
C.不能把企业家的自利和企业发展协调起来的产权制度是不合理的。
D.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创造性,整个国民经济就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官长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鹃之笺注

张晓风

⑴郑康成为《诗经》作笺,宋人吴正子为李贺诗作笺,凡是美丽且奥义的东西都需要“笺”,我今且来为千岩之上、万水之畔的杜鹃细细作笺。

⑵对万物,我是这样来判断的:

⑶一切东西,如果真的很好,好到极致,大概终于都会嫁给神话。凡是跟神话无缘的,在我看来,都像新贵乍富,少掉了一些可凭可依的深意。

⑷是故大地有其神话,日月有其神话,星辰和露珠有其神话。此外季节、山川、风俗亦有其神话。群花虽微,其中总有一些像月下突拔的峰头,平白沾得几许天庭幽辉。凡是能和神话结缘的花,总有其特异的风姿。

⑸而其实所谓神话,不就是一番注解的苦心吗?上帝是造物者,人类则是费心为万物一一作注释的人。相对于宇宙的好生之德,我们不都是“述而不作”如仲尼的人吗?我们不能造山造河,所以只好演述它们的美丽。诗人为它们作感性的释义,科学家为它们作知性的缕析,那说神话故事的人却希望寻幽探微,说破万物的潜秘。此外一切画家、音乐家、哲学家不都如小学生面对试卷,在努力地做着注音和解释的题目吗?

⑹因此,回想起来,七岁那年我所以爱上杜鹃花,其实大半原因是由于先爱上了一则神话。

⑺那年春天,我们住在柳州城,房子坐落在山脚下,时时听到风声和鸟声。由于房子是借住的、由于山、由于春天、由于雨雾、由于父亲仍在战线上,童年的我竟也会感应一份客愁。夜深时,我在灯下习字,母亲说:

⑻“这种杜鹃鸟很奇怪,它把自己倒吊在树枝上叫,叫到后来,血都从舌头上滴下来,滴到杜鹃花上,花就染红了。”

⑼春寒犹深的夜里,听到这样凄厉的故事,小小的心不免悸怖颾悚觫,奇怪的是在惊惧之余偏偏不能自禁地喜欢上这种诡异的花。每次站在杜鹃花前,心中亦惨亦烈,想起泣血的故事,但觉满满一丛树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牵绊。

⑽杜鹃又名山踯躅和映山红,对我而言,初识杜鹃,原是在山上,漫山的红花,是踯躅不忍言去的颜色啊!幼年时,但记得湘黔线上,火车经过湖南、广西一带,竟是在花阵中穿行。那时太小,不知逃难有什么不好,只觉站上小贩卖的腊肠焖饭极好吃,满山满谷的山踯躅极美丽,悠悠的铁轨可以笔直无回的一路开拔下去。

⑾小时候记不住什么湘黔线,却记得一山复一山的杜鹃——虽然不是名种。故土最后的一抹颜色,凄艳艳人,一条光光灿灿照明离人之眼的花之轨迹。

⑿去岁,李霖灿先生和我谈大千先生的故事,他说:

⒀“有一年,大千先生邀我去看杜鹃,他新从瑞典空运回来的黄色杜鹃,极名贵。我去看了,他问我花如何?我笑而不答,他再问,我仍笑而不答。大千先生忽然懂了,洒然大笑说:‘是啦!是啦!我懂啦!这种花,不入法眼,你在云南住过,好的杜鹃品种你见识过的。’我说:‘对了,正是如此。’”

⒁我听那故事,不胜欣羡,此生此世,如能被人说一句:“好的花,她是见识过的!”也就心满意足了。

⒂然后是台北,记忆中杜鹃该开在南方的山城里,台北亦是多雨多山的城,亦有杜鹃烈烈而发。杜鹃几乎是所有校园里的宠花,由于是校园花,也可以算是青春的旗标,智慧的泉柱。台大校园里的杜鹃许多是日据时期种下的,杜鹃这种花竟是愈老愈精神,非常像“知识”,是一种历久不凋的容颜。

⒃前些年,不知为什么,忽然流行起重瓣的洋杜鹃,奇怪的是,许多花虽因重瓣而美丽,杜鹃却偏偏是单瓣的好看。单瓣的杜鹃才有单纯明朗的线条、干净澄定的颜色。而且台湾杜鹃花期长,又耐得各种气候,真是放诸天下亦可骄傲的春华。

⒄杜鹃开到五月,大致谢了,却由于额外的恩宠,台湾又有一种小朵杜鹃来接棒,它们一般开在山里,有时从悬崖壁缝里倒长下来,乍看不免又惊又喜,看来杜鹃真是中国花,好比中国人喜欢《西游记》之后又有《西游记补》,《西厢记》之后又有《续西厢》,这小朵杜鹃看来亦是杜鹃的续篇。另外有种红心杜鹃,也极出奇,大约花中也有隐士高人,红心杜鹃风格高标,竟自顾自地长成一棵树了。看来杜鹃是亦师亦友的对象,与人齐高的可做朋友,硕大成树的可居宗师,至于那小丛小朵的,这是可爱宠娇纵的孩童。

⒅杜鹃无果,是绝对为美而生存的花,再功利的人看到杜鹃也要心软,知道无用也是可以理直气壮的。

⒆杜鹃的花期长,是上天的优惠,但它又不像某些花开是十个月,显得太长,反而失去了季节更迭的喜悦。杜鹃花的花时如情人的乍见与相守,聚是久违的狂欢,离是迟迟的驻步,发乎其不得不发,止乎其所当止。

⒇至于多年前的山城春夜,听母亲说那则极美丽且极可怕可伤的神话,现在想想竟也不惊了。王尔德笔下的红蔷薇,不也是夜莺刺透胸血而染红的吗?人间的欢愉,人间的艳色,背后不都潜藏着生命极挥洒处的最后一滴血吗?

(21)如果杜鹃是一部属于春天的经书,则我此番絮絮叨叨便是解释经书的笺注了。上天啊,能否容我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注。答应我,让我站在朗朗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一次利落动人的简报。(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举出一则与日、月有关的中国神话:        
【小题2】结合全文信息,为杜鹃花写一份简介。
【小题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⒆段划线句。
【小题4】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⒇段的作用。
【小题5】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⑷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赞美了杜鹃等与神话结缘的花有独特魅力。
B.第⑼段划线句运用叠词,形象地再现杜鹃啼血的悲情,营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
C.第⒂段划线句把“经年的杜鹃花”比作“知识”,比喻新奇,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D.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与灵性,仪态万千,情感真挚动人,但文章欠缺学者散文的理趣。
【小题6】联系全文,阐述作者为杜鹃作笺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④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⑤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⑥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⑦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⑧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