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结果居然是无罪释放,老周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经过几天的排练,悠扬的歌声从仓库改造的教室飘出。这歌声那么美妙,甚至让老周产生了憧憬。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歌声里充满了对女儿的“爱”,所以音乐家的歌引起了老周的共鸣,老周坚信音乐家是上天给他送来的排练节目的老师。
B.小说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差点没跳起来”“泪流满面”“脸红红的,眼亮亮的”“把通知捻过来”等。
C.因错装一份通知,农民工子弟学校白准备了一场,空欢喜了一场,这个故事反映了工作不认真、官僚主义工作作风严重的社会现象。
D.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动听,越能够牵动读者的心,有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分析小说“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2:1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一遇词典误终身

孙丽萍

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它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一遇词典误终身,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编篡工作,历时15年,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这是一部1600万字的“重磅”工具书,它内客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译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他编纂的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感受深刻,但他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内”“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

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的一段文字,“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陆谷孙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他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映照世界。

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须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

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校”,陆谷孙以最高分位列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而陆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今学生们留恋。早在一两年前,陆谷孙先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雷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环球》,2016年第1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这些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俚语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是乐在其中。

(选自2018年8月24日葛兆光的微博《悼念陆谷孙先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谷孙一生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B.词典是少有人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
C.《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D.陆谷孙先生编词典兼收并蓄,但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收“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谷孙先生居功至伟但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愿做大师但乐为“匠人”这种“倔强”精神令人饮佩。
B.陆谷孙先生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同时醉心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能成功地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彼岸的重要保证。
C.陆谷孙“自讨苦吃”启动《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但是他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工作始终乐在其中。
D.“一遇词典误终身”,“误终身”表明作者在赞美陆谷孙先生的同时对其甘作精神贵族颇有微辞。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当代学人如何才能做到“身虽圃核桃,心为无限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文化强调“人类中心”不同,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重视“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主张道法自然,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只能被动顺受,中国文化主张积极面对自然,发挥人的主动性。它认为虽然成事在天,但谋事却在人。孔子甚至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事成,不努力肯定不行,但光靠人的努力也同样不够,必须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表现在如何处理人的精神家园上。与其它文化将人的精神家园重心设置在彼岸世界不同,中国文化则是把人的精神家园放在此岸世界,认为只要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就可以实现精神圆满。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种“重人生轻鬼神”的修养方式自然更是一种充满现实精神的人文关怀。儒家强调“人皆可成尧舜”,主张只要认真修行,人人皆可达到“圣人”境界。不但如此,即使本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也被改造得更有人文情怀。中国文化这些特点自然构成了其它文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其难以逾越的屏障。虽然中国文化尊重自然,但它却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尊重自然特别是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改造自然的办法。

其次,它奉行道德至上。儒家本是一套道德思想,它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以“仁义礼智信”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自汉武帝以后,它便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政治学说(即政治道德化)。与此同时,儒家的“礼”“序”观念也被本体论化,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世界秩序。从一般意义上说,将以“德”为核心的思想落实于全社会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充满温情与人情,因而最终也会使它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但由于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之中维护的是封建等级秩序,这也就导致其不可否定的局限。另外,将道德秩序用于管理社会似乎还有一定道理,但把它用于管理社会经济与政治就不得不说有明显弊端了,它必然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导引出资本主义的。

再次,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精神,儒家强调通过“养浩然之气”充实人的精神,佛教强调通过修行达到成佛境界,道家强调通过顺任自然达到自由逍遥境界。而它们之间又有互补作用,不同人都可从中找到精神修炼与充实方式。所以,有人用“拿得起”(儒家的“有为”)、“放得下”(佛教的“空”)和“想得开”(道家的“无为”)来比喻中国文化儒释道互补状况,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仅如此,中国文化更注重精神修养的社会关怀。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并把人格区分为“信善美大圣神”六种境界。道家强调清静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佛教在讲修炼成佛时,也主张用爱心、慈心、同情心去关爱众生,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些无疑都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不是“人类中心”,而是“自然中心”,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要改造自然。
B.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人的精神圆满,因为人的精神家园是放在“此岸世界”的。
C.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自然、注重现实,因此中国文化明显优越于其他文化,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
D.中国文化主张道德至上,从一般意义上看,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积极作用,而且使得社会富有温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着重从注重人文精神、奉行道德至上、重视精神修养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B.文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时,以儒家、道家、佛教为对象,并用其部分文献作为论述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C.第二段中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用于管理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弱点。
D.第三段中通过儒道佛三家关于人的精神修养的观点的对比,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同的层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显得更有人文情怀,这说明中国文化比印度文化更先进。
B.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尊重并改造自然的办法,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停留于对“此岸世界”的关注。
C.中国封建社会将以“德”为核心的思想落实在全社会中,因而比西方社会更稳定。
D.中国传统文化为不同的人提供了精神修炼和充实的方式,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关怀社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下面小题。
恬笔伦纸
钟叔河
《千字文》说“恬笔伦纸”,蒙恬造笔和蔡伦造纸从此得到普遍承认,秦始皇的将军和 东汉时的太监也从此登上了文化名人的宝座。《千字文》成书于宋,其实宋时便有位马永卿, 著了部笔记《懒真子》,对此提出了质疑:“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乎?”
这一问问得好。本来嘛,蒙恬是秦时人,如果笔到秦时才造出来,秦以前经史百家的文 字又怎能书之竹帛,流传至秦,焚都焚不尽呢?
《懒真子》还举出了不少先秦时的证据,如《尔雅》曰“不律谓之笔”,《曲礼》曰“史 载笔”,孔子“绝笔于获麟”,庄子描写“舐笔和墨”……结论是“古非无笔”,毛笔非蒙 恬所造。这当然是有说服力的,但接下去又说,蒙恬虽然不是笔的发明人,用兔毛制笔却是 从蒙恬开始的,理由是“《毛颖传》备载之”,这就明显不对了。
蔡伦造纸之说出于《后汉书》,其实《后汉书》也只说,蔡伦由小黄门(小太监)做到 尚方令(总管太监)后,监督管理过宫中应用器物(包括纸)的制造事务。所云“用树肤麻 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者,只能是专业造纸的工匠,决不可能是身居高位的蔡伦。事实不过 是由蔡伦呈进的一批纸张特别好,“帝善其能”,予以奖励,“蔡侯纸”就这样出名了。
至于蒙恬造笔,根本就于史无据。《史记》历述蒙氏三世为秦将,始皇命恬破齐国,逐 戎狄,筑长城,修驰道,都言之凿凿,而无一语言及造笔,只说“恬尝书狱典文学”,不过 是少年时的一种历练。而秦法繁苛,书狱者众,难道都得等这位将门之子造出笔再来“书” 么?
蒙恬后五百多年,张华写《博物志》,才说“蒙恬造笔”,《志》中其他内容,如说“五 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为青真珠”之类,多不可信。但因为蒙恬 是名人,蔡伦也是名人,后人便将笔和纸的发明权归之于他们,此皆“名人效应”,去事实 甚远。
《懒真子》不信蒙恬后五百年张华的《博物志》,坚持“古非无笔”,却相信蒙恬后一 千年韩愈的《毛颖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是大名人,《毛颖传》亦是篇好作品, 此文一出,“管城子”和“中书君”便成了毛笔的别名,直至如今。但《毛颖传》压根就是 一篇寓言体的游戏文章,“毛颖”就是一只毛笔头。游戏文章毕竟不能充历史文献,《懒真 子》的作者却奉假为真,对之五体投地,居然将《毛颖传》“备载”的当成史实,将自己原 有的一点质疑精神完全缴了械。
民智未开之时,群众惯于吹捧名人,膜拜偶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附他们,总希望 给他们“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人间的业绩也总往他们名下挂。小炉匠奉太上老君为行业 神,戏班子尊唐明皇作祖师爷,看似荒唐,其实无非是典籍中黄帝造舟车、神农作耒耜的通 俗化,二者并无高下之分,都不过是偶像制造和膜拜的表现罢了。
车、舟楫和锄犁,都是追求文明进步的多少代人不断创改的成果,根本不可能是某个伟 大人物灵机一动“造”出来的,笔和纸也一样,也决不会是谁和谁的发明。长沙左公山战国 木椁墓中发现的毛笔,杆用竹管,一寸多长的笔头全用兔毫,西汉时的麻纸,近年来也多次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都是蒙恬和蔡伦之前的制成品,是否定“恬笔伦纸”的铁证。
话虽如此说,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膜拜偶像上了瘾也难以戒除。如果有人硬要相信 “恬笔伦纸”,正如硬要相信三宝太监用木头造得出比航空母舰还大的船,比哥伦布还先发 现美洲,也只能由他吧。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否定“蒙恬造笔”一说的依据有哪些?
【小题2】通过对“恬笔伦纸”的辨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小题3】我们应如何对待前人成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本大题共2小题。

①手机电视,是在以电池为能源的便携终端上,以频道的形式接收视频、音频等数据的多媒体业务,其接收终端类型包括手机、PDA、MP4和车载终端等。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和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

②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使用的是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是针对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而产生。为适应移动终端的特点,有些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手机电视技术,而另一些技术则同时为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和手机电视系统服务。这种方式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高带宽信道上进行高速传输,在覆盖区域内,接收广播的受众数量没有限制,与使用点对点连接的移动蜂窝网络相比,可以更为经济地向广大受众提供具有完美画质的视听服务。但这种方式必须在接收终端上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

③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卫星提供下行传输,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应对多径干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服务。但此类技术与所要覆盖的范围关系密切。当覆盖范围较小、用户较集中时,对于移动通讯而言,卫星DMB业务可作为一项增值业务,用户不须增加设备,只需通过具备DMB接收芯片的手机即能收听收看数字广播。但当覆盖范围较大时则成本较高,特别在我国,仅靠一颗卫星覆盖全国难度很大。从终端角度出发,若使用其他的卫星频段,则需增加一套新的射频,成本将有较大增加。

④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是在移动通信网中采用各种技术实现电视业务。典型的技术有:移动流媒体、MBMS、BCMCS。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技术继承了移动网固有的诸多优点,如用户管理、业务计费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点播、互动等。但此类技术传送视频数据占用网络资源较大,需要占用3G系统的核心频率,资费较贵,对运营商和用户来说,成本负担都比较重。

⑤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上述各种手机电视技术中,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过手机电视以其高度的便携性、移动性和超强的互动性,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取材于《手机电视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小题1】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不是针对手机电视产生的,也不只为手机电视系统服务。
B.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对于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更为适用,例如韩国、日本等。
C.移动蜂窝网络因为使用点对点连接方式,所以向受众提供的视听服务画质不够完美。
D.虽然目前几种主要的手机电视技术都还有种种不足,但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小题2】(小题2)对手机电视用户而言,目前手机电视业务几种主要实现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