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它们在传唱中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和审美指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这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时人为杨阿诺号》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侠诗主题题材的确立和创作发展期。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侠诗创作。其塑造的边塞游侠儿形象,立体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是诗歌中游侠第一次以正义英雄形象进入文学殿堂。咏侠诗作为新的抒情言志类诗歌样式,融入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这一时期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侠意识,文人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刘生》等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为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形成了诗歌传统。
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提升文人人格理想的重要因素。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唐人善用雄奇壮阔的意象构织宏大壮美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大漠边塞、荒原郊野和胡姬酒肆等场景的设置,在不同层面上表现了不同的游侠形象和任侠精神,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发展了借侠(剑)贯输豪情、自伤身世的“士不遇”抒情模式,赋予咏侠诗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余味曲包的蕴藉美。
咏侠诗创作进入宋、元、明、清,呈现创作衰变期的特征。宋元时代,咏侠诗创作较少,相对而言,北宋咏侠诗多拟古之作;南宋咏侠诗多现实内容,表现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咏侠诗创作再一次复兴。诗人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大众审美趣味。清代文网束密,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乱世天教重侠游”。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使游侠形象又一次活跃于晚清诗坛。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视死如归的担当精神及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摘编自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咏侠诗乐府模式创立后,文人咏侠诗就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的侠意识。
B.唐代侠风炽盛,这时期文人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上。
C.明代咏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使得经世的功业精神也被抹去了。
D.晚清及近代因内忧外患,游侠形象虽有勇武精神和民族担当精神,可不免有悲剧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论述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对乐府咏侠诗的形成及创作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文章在论述咏侠诗乐府模式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时,侧重强调《白马篇》的重要性。
C.文章从思想境界、类型形象、边塞诗及抒情模式层面上来论述唐代咏侠诗创作的深邃丰厚。
D.文章在阐述宋元明清咏侠诗状况时,论述了明代、晚清及近代咏侠诗再度兴起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侠的存在和咏侠歌谣时谚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并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
B.中国古代咏侠诗中的“侠”的形象与古代创作者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追求普遍具有一致性。
C.中国古代咏侠诗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并和时代任侠风气、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
D.经过历代文人的创造,侠的文学形象焕发出英雄气概,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2:4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简化出版程序,降低制作和发行成本。数字出版产业由著作权人、数字内容提供商和数字内容出版商、数字信息服务商、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终端设备供应商、读者等主体构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摘编自《数字出版:文化与出版界的明日之星》)
材料二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以及数字出版产业内部正在发生巨变。从经济环境上看,国民经济特别是包括新闻出版、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从技术环境上看,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科技人员活动情况、经费筹集额度,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为发展创新的重点,为我国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条件。就数字出版产业链内部而言,上游的传统出版社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中游的技术公司在加速向媒体公司转型,下游网络书店的销售渐成规模,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
材料四
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国家出版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出版业正快速迈入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受到的市场冲击越来越大。从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来看,开展按需印刷是传统出版适应数字出版环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首先,成熟的数字印刷技术及丰富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为数字出版环境下按需印刷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其次,由于传统印刷需要有大批量的印刷需求,按需印刷无印量的限制,可一本起印,其印刷成本不受印量的影响,无论是印一张还是几千张、几万张,都不会影响单页的成本。按需印刷可以大幅度解决传统出版行业的库存问题,节约资源、降低市场风险,从而大大增强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针对一些小众化的断版书以及电商平台的缺货图书,按需印刷的灵活性使其不再受起印量限制而影响再版,这将大大提高读者购买的满意度,降低再版图书的市场风险。
(摘编自刘其红《浅析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按需印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三,我国数字出版业在2013-2016年整体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之势,其中2016年比2014年增长了近一倍并首度超越传统报刊业。
B.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新型技术变革,传统出版业受数字出版业的影响,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C.数字出版产业的各个主体都是以数字化为核心,整条产业链是一个实现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产业规模大且产品类型丰富。
D.自2013年以来,我国传统报刊销售额就基本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状态,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报刊业却是停滞不前的。
E. 根据材料三,我国数字出版业在2016年整体收入近6000亿元,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发展按需印刷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①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②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③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工,喊他一声。

④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⑤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⑥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恋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

⑦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⑧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⑨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

⑩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德和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⑪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别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小题3】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遏制校园欺凌,就必须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做了错事如果不受惩罚,只会助纣为虐,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其实,不仅是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至于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要求。但何为“适当”,缺乏具体入微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所做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有的老师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再遇到类似情况,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虽说这样的老师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很容易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即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同时,要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来处理。有了具体明晰的规定,学校和教师就有了行为遵循,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予以详细规定。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欺凌、肢体冲突等行为,美国的学校校规中均有明确处罚措施,从禁止乘坐校车、长期停学到开除都规定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另外,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对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和不能做出哪些行为,都有全面的规定。一旦发现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老师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
从现实来看,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实际上对于保障教师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进一步增进家校关系,都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20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并指出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对于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事实论证来论述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
B.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
C.在文中,作者论证了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并给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D.作者指出,明晰教育惩戒权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经验,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处理学生不良行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要。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或,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不能让教育惩戒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D.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小题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论证,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文章先谈了《逍遥游》在《庄子》中的地位,然后通篇谈了庄子对“逍遥”的理解。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2009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作报告时提出,“女士的爱美之心,也导致全球变暖”。因为,化妆品中含有氟利昂,这种物质释放出来后上升平流层,如果没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就无法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导致了紫外线辐射加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
李先生的“女性爱美让全球变暖”其实就是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如果女性减少使用化妆品,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会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低破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嚣”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
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年消耗了100公升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大。  
当然,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得到确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只是我们对此并不在意而已。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减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之一。
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长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每千克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危及环境,但却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相反,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在我国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花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也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等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做贡献。具体到化妆品而言,也有两种方法。其一,像冰箱生产禁止加氟利昂一样寻找化妆品原料的替代品,减少或替代化妆品中的氟利昂。其次,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减少化妆品的使用,就像每个月少开一次车一样,在不太重要或非正式的场合,就没有必要浓妆艳抹,素面朝天或许更好。
个人在尽力减低自己碳足迹方面还有许多可以采纳的方式。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购买商品时要首选当地产品;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甚至吃牛肉也要比吃猪肉排放的碳多,因此应减少吃牛肉。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例如,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小题1】本文开头举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5分)
【小题3】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而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那人类又该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