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3)    ,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述而》
(5)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6) ?齐鲁青未了。《望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3:5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无已乎?”遂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过谢:感谢。
C.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乎此加:超过。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孰能讥之乎今君廉颇同列
A.遂扫石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弃甲曳兵走积土成山,风雨兴
C.乐无已乎D.遂李及道士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后公车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及进败而诏命中绝。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B.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C.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D.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给予褒扬的称号。
D.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爽自幼勤奋,成果丰硕。他从小好学,受到太尉称赞,更加心无旁骛,专心研究经书;党禁解除后,专心从事写作十余年,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积极建言,倡导孝道。他认为公百官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后来,父母丧期吊丧问疾等情况,也有所改进。
C.荀爽体恤百姓,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宮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完善礼制,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对国家大有裨益。
D.荀爽是非分明,操劳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与有识之土谋划对付董卓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实现愿望。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群公迫于谨,亦。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注)①要击:半路截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B.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C.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D.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即《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 “古代第一兵书”。
B.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称尚书令。下设吏、礼、兵、户、刑和工六部,分别处理各类日常事务。
C.太祖,指开国之君,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后世常用庙号、年号、谥号称呼帝王,“太祖”是以谥号相称。
D.拜,古代表示敬意的礼节,即跪拜礼,行礼者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拜送书于庭”。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有远见有智谋。乜列河等人归附之时,于谨认为拔陵兵众不少,一定会来拦击,于是埋下伏兵等待,最终大败贼兵。
B.于谨忠诚勇敢。灵后听信侍中元晏的话,下诏命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于谨请求亲自到朝廷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
C.于谨知恩图报。中山公宇文护身为顾命大臣却手无实权,于谨在群臣集会之时严厉地斥责了王公大臣,为他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D.于谨善于事上。朝廷的军国大事大多由他决断,于谨也竭尽智能为国效力,因而备受重用,死后武帝对其恩宠有加。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2)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同类题5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洪亮)其人也远矣(超出)
B.而闻者(清楚)师焉,或不焉(或者)
C.而学于师(以……为耻)舟楫者(借助)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君子不齿(提及)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皆出于此乎?今智乃反不能及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虚心好学,死读书。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