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B.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C.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D.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倭,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我国东南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倭”字起初并没有贬义,在日文中同“大和”的发音相同。
C.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专供古代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并非全是阉人,又称为内官、内臣等。
D.少保,官名。明清时皆为从一品。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后成为虚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纯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在广东广海卫抗倭斗争中,总兵刘焘谎报战绩,温纯上奏章弹劾刘焘犯下欺君之罪。
B.温纯忠于职守,为民言事。在担任左都御史后,温纯极力反对矿税使和部分官员乱政行为,认为小人牟利害国。
C.温纯行事执着,耿介忠贞。在他首倡请求免除矿税的建议束被批准的情况下,温纯组织了殿前集体跪请的行动。
D.温纯廉洁奉公,官声远播。温纯曾经多次主持南北的考察重任,并圆满完成任务,整肃百官的风纪而为人称道。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2)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6: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娄师德,郑州原武人也。弱冠,进士攫第,授江都尉。上元初,累补监察御史。会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师德抗表请为猛士。高宗大悦,特假朝散大夫,众军西讨,频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仍依旧知营田事。则天降书劳曰:“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
长寿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明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师德曰:“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又以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稍迁秋官尚书。证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师德贬授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岁,兼检校右肃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肃政台事,以与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神功元年,拜纳言,累封谯县子。寻诏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圣历二年,突厥入寇,复令检校并州长史,仍充天兵军大总管。是岁九月卒,赠凉州都督,谥曰贞。
初,狄仁杰未入相时,师德尝荐之,及为宰相,不知师德荐已,数排师德,令充外使。则天尝出师德旧表示之,仁杰大惭,谓人曰:“吾为娄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娄公远矣。”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节选自《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B.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C.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D.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蕃是活跃在蒙古高原对我国隋唐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的少数民族部落联盟。
B.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表示已经成人,并给自己起字。
C.进士是通过会试之后取得的身份,第一名为状元。
D.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和功绩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称号,比如汉武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娄师德一生抗击吐蕃建功无数,未尝败绩,深得历朝皇帝器重。
B.狄仁杰多次排挤娄师德,则天皇帝看不过去,让狄仁杰当众道歉。
C.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临危受命,任天兵军大总管,九月战死沙场。
D.娄师德心胸宽广,狄仁杰排挤他,他做到了犯而不校,赢得了美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2)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改右补阙。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

累迁起居郎,与刘子玄、徐坚等并职。玄宗初立,收还权纲,锐于决事,群臣畏伏。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终丧,为太子左庶子。

开元十三年,帝东封太山,道中数驰射为乐。兢谏。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馀篇。

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年八十。

兢叙事简核,号良史。晚节稍疏牾。时人病其太简。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祈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选自《新唐书·吴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B.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C.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D.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古代的典籍,“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唐代以后多沿袭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B.“神龙”为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文中的“开元”“长安”“景龙”都是年号。
C.“崩”指皇帝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文中用“卒”指吴兢去世很符合其身份。
D.“县男”官名,即县尉。文中皇帝进封号为县男以示重用。在古代县尉仅次于县令,主管治安事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兢少年有志,为人正直。他年轻时就磨炼意志,为人正直,在著史时秉笔直下,不曲私情,被誉为当时的董狐。
B.吴兢精通经史,热爱写史。他贯通经史,曾在国史馆修史,曾在家中私下完成《唐书》《唐春秋》两部史书。
C.吴兢忠于朝廷,多次进谏。他因节闵太子之乱后朝廷恐慌、担忧唐玄宗果决而不够精细以及皇帝在泰山封禅路上打猎取乐而上奏。
D.吴兢仕途坎坷,遵守孝道。他在朝中任职多年,几次被贬,曾因事受牵累而降任舒州刺史;遇到父母去世都回家服丧。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
(2)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②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大亮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徒步而归。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迁安州刺史,又令徇广州。行次九江,会辅公祏反,遣兵围猷州。大亮击破之。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③寻召拜太府卿,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后拜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卫率,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太宗每有巡幸,多令居守。房玄龄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④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节自《旧唐书•李大亮传》)
[注]①台使:朝廷的使者。   ②将作丞:官职名,级别较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贼寇境    (2)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大亮又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
A.送给B.和,同C.参加D.帮助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A.接受B.担任C.适合D.把守
【小题4】第2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B.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C.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D.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小题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小题6】第③段划线句反映了太宗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A.欣慰B.自豪C.感动D.庆幸
【小题7】第②段“劝降敌人”和“遣散奴婢”两件事反映了李大亮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权敖曰:“说义    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说苑·敬慎》)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沈尹茎,简称“沈尹”,因封于虞丘,子爵,号称虞丘子。②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③梱:门槛。④循吏;是指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年而庄王霸   霸:霸主
B.冠白冠,后来吊   吊:慰问
C.刑罚所以禁奸也   禁:阻止
D.楚民俗好庳车 庳:低矮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说义  听,方术信行    ②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必威严哉    ④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
A.而 之 其 乎B.以 也 其 于
C.以 之 何 于D.而 也 何 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孙叔敖“奉职循理”的一组是
①功无大乎进贤
②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③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④臣请遂令复如故
⑤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⑥此不教而民从其化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赞能》中,孙叔敖最终成为楚国令尹得益于其自身能力、沈尹茎的举荐、荆王的任用,这与《游褒禅山记》的论述主旨相对应。
B.《说苑·敬慎》中,作者借老父之口阐释了,作为一名“身贵”“位高”“禄厚”的官员为政之道。
C.《史记·循吏列传》中,选取孙叔敖为官后的两件典型事例,首尾辅以议论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结构完整,议论精辟。
D.三段文字选取了孙叔敖为官前、为官初、为官后不同时期的经历,使读者形成了对孙叔敖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2)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3)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