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常识填空。
【小题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词按字数分,可以分为
、
和
。
【小题2】《战国策》又称为《》,是西汉末年的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小题3】司马迁曾因李陵案而获罪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的史籍,人称其书为《》,后称为《史记》。《史记》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体例)。
【小题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例)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4-12-24 02:5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
有误
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
编伍
之间
编伍: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B.
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此处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论语》
C.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以为前驱,雪
九庙
之耻
九庙:古代皇帝立九庙祭祀先帝,指国家社稷。
同类题2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苏武传》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B.“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内容充实而生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黔首”即以黑头巾裹头,代指读书人。古代对平民的称呼有“白丁”“黎民”“氓”。
D.《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同类题3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同类题4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王公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如《琵琶行》中“元和十年;干支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年号干支兼用纪年,如《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
B.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C.捣衣是古代妇女缝制衣服的一道工序,用具除了棒槌外,还需一个放置衣服的砧板,即“捣衣砧”。古时每当天气寒冷季,妇女便为亲人制作寒衣,所以阵阵的捣衣声中寄托了女子的情思,因而,“捣衣”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思念的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就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诗句。
D.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是分开的。姓由血缘决定,后来通常以父姓为姓;名和字是幼时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故又叫表字;如白居易,字乐天。号一般是自命以显示某种志趣,故号丰富个性。如欧阳修号醉翁,杜甫号少陵野老。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
B.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其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文史典籍
目录辞书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