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①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注释: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小题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5-16 05:2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课内古诗理解:(各2分,共8分)
【小题1】对杜甫《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别称,“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度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小题2】下列对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遭际受门第贵贱决定的不平现实。
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
C.诗的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语调时缓时急,富有节奏感。
D.此诗为歌行体,语言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
【小题3】下列对陆游的《书愤》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小题4】下列对屈原的《湘夫人》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B.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采摘香花预备送给恋人时高兴心情作了铺垫。
C.这首诗歌表达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D.诗中每句都有语气词“兮”,“兮”是《楚辞》中使用最多、最具特色的一个虚词,其主要作用是调整音节,使音律协畅但在很多场合也兼起其他虚词“于”“之”“而”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头郎①

李贺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靡芜花,秋风已先发。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注)①黄头郎: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②捞拢:摇船荡桨。③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 习称。④湘娥:湘妃。即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佩:系在腰间的玉饰。⑤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 东南的城门。⑥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捞拢”一词暗含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是叙述,其中却包含着妻子的幽怨之情。
B.“南浦”两句,写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
C.暮云升起,沾湿葛藤,秋风中,沙上靡芜花开,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 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
D.全诗由“思念”和“盼归”两部分组成,前后呼应,语言悲壮慷慨,境界哀怨婉转,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小题2】诗中“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