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②埋没藏春草,铜雀③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②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③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本诗是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伤身世,作者将自己与古人作了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6-20 02:3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代诗歌阅读。
晚晴闻角有感
陆游
暑雨初收白帝城,小荷新竹夕阳明。
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
零落亲朋劳远梦,凄凉乡社负归耕
议郎博士多新奏,谁致当时鲁二生
【注】①写于乾道二年(1171),诗人47岁,在夔州通判任上。画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上有彩绘,故名。  ②乡社:古代乡村祭祀土神的日子。  ③议郎、博士:秦汉官名,议郎掌顾问应对,博士掌儒家经典传授。鲁二生:鲁地的两个儒生。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儒生叔孙通为之定朝仪,征召鲁国儒生三十余人,有二儒生不应召,他们认为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还不是定朝仪的时候,指责叔孙通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奉迎天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抓住景物特征,描写雨后景色,清新、明丽,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B.第五句言说亲朋离散飘零,忧思成梦,表达出对亲朋的深切思念和歉疚之情。
C.陆游在诗中想象乡社的凄凉,申说没有归耕的愧疚,隐隐传达出“归去”之意。
D.朝廷官员积极建言,不断提出新主张,诗人对此表示赞赏,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E. 末句运用典故,发出疑问,像鲁二生这样的有识之士不知谁能任用,感情沉郁。
【小题2】本诗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诉说平生感慨,“长不用” 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任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作者触景生情,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凄凉的情感。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借景抒情,感情直露,格调清新,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小题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