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4)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
(5)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刺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2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

伏承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勤勤恳恳,闵(同“悯”)其(我)年之衰暮,而悼(痛惜)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nǎng者(从前)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西汉之传经(传授经书),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使…扬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使之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求)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凭借,借助)于经术也审(清楚,明白)矣。穷年(一年到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shěn何况)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顺从)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学,不至于。谷:俸禄。
B. 其无藉于经术也矣。审:明白。
C. 而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
D. 则是道以从人。枉:歪曲。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 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 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 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 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理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2)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3) 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B.由是筐篚者斩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帝不豫 ⑵安石其助己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⑴与盗物民家有矣( )
A. 缝隙 B.间隔 C.差别 D.短暂的事件
劫禁物法
A. 比较 B.比照 C.核查 D.勾结
【小题3】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小题5】对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一事,对曾公亮的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认为不应与契丹过分计较,容易引起边地事端。
B.曾公亮认为萌芽状态不加以遏止,今后此地的将领就无所适从。
C.曾公亮建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可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建议派智勇双全的赵滋去晓瑜朝廷禁止契丹侵渔边地的旨意。
【小题6】最后一段写出了曾公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负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