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B.由是筐篚者斩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2 04:1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此君轩记

清王国维

①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至于烟晨雨夕,枝梢空而叶成滴,含风弄月,形态百变,自渭川淇澳千亩之园,以至小庭幽榭三竿两竿,皆使人观之,其胸次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无穷,玩之而不可亵也。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

②古之君子,其为道也盖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则在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而已。其观物也,见夫类是者而乐焉,其创物也,达夫如是者而后慊焉。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而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以相契于意言之表也。善画竹者亦然。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古之工画竹者,亦高致直节之士为多。如宋之文与可、苏子瞻,元之吴仲圭是已。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③日本川口国次郎君,冲澹有识度,善绘事,尤爱墨竹。尝集元吴仲圭、明夏仲昭、文徵仲诸家画竹,为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轩”。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非其志节意度符于古君子,亦安能有契于是哉!吾闻川口君之居,有备后之国,三原之城,山海环抱,松竹之所丛生。君优游其间,远眺林木,近观图画,必有有味于余之言者,既属余为轩记,因书以质之,惜不获从君于其间,而日与仲圭、徵仲诸贤游,且与此君游也。壬子九月。

(注)①淇澳:淇水曲岸。②慊:满意。③此君:王子猷爱竹,有“何可一日无此君”之语,后因以“此君”为竹的代称。④备后国:日本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后并入广岛县。三原城:日本古代的城市名。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结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哉C.焉D.乎
【小题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古之君子咏叹不足而将爱物占为己有。
B.屈原等古之君子都与所爱之物相契合。
C.画竹者摹写、观察之竹都是自己种植。
D.善画竹者达到的艺术境界非他人所知。
【小题4】概括川口君“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的表现。(用自己的话回答)
(1)
(2)
(3)
【小题5】本文三段文字之间衔接自然,请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迨:等到
B.前辟四窗,垣墙庭。周:周围
C.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D.某所,母立于兹而: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庭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当南日故为之文
C.客逾庖宴,鸡栖于厅古者富贵名摩灭
D.久,能以足音辨人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B.而刘夙婴疾病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 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二段中,作者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所以,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话说,其文“不事雕琢而自然有风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B.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C.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D.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小题3】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小题4】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小题1】乙文中谈到的“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之一,写出高中课本中选自《史记》,并属于这个体例的一个篇名______
【小题2】甲文划线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将君王贤人与孔子的作对比,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
B.甲段认为孔子的见解是中原讲习六经的标准,孔子堪称至高无上的圣人。
C.乙段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
【小题5】《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托遗响于悲风遗响:指洞箫的余音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正地坐
D.举匏樽以相属:同“嘱”, 嘱托,托付。
【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乌鹊南飞
A.孤舟之嫠妇。
B.山之高而止
C.踞而遨
D.顺流而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C.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