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B.由是筐篚者斩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2 04:1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
A.五亩之宅,之以桑B.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合理措施和正确态度。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2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骨尧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马捶,马鞭。“捶”同“棰”。③将(qiāng):抑或,表推测。④深颦(pín)蹙(cù)额:皱眉头,愁苦的样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子有冻馁之而为此乎  患:担心
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也 累:负担
C.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虽:即使
D.吾使司命生子形复:恢复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3分)
(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3分)
【小题3】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乏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粮而景从 赢:担负
B.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C.余威震于俗 殊:非同一般
D.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项是(  )
A.锄耰棘矜,非铦钩戟长铩也/是余有叹焉
B.然秦区区之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家,崤函为宫/吾属皆且所虏
D.非及向时士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B.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子颍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颍游,子颍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子颍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颍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颍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颍者如此。
子颍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颍少时衣食不足。子颍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颍论文,子颍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颍之穷如此。
余别子颍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颍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颍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颍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
呜呼!子颍昔日之穷,非子颍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颍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颍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颍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颍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颍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颍之所能自为者也。
(选自《刘大櫆集·朱子颍诗序》,有删改)
(注)①指刘大櫆,桐城派代表作家。②姚君:指姚鼐,字姬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颍年少时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跟随作者学习,作者跟朱子颍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也十分深切。
B.姚鼐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他曾在探望作者时,看到了朱子颍的一卷七言诗,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颍的诗文。
C.朱子颍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一路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深情,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
D.朱子颍曾想辞官退隐田园,却难以如愿,而拿出才智和古代的诗人学者比较技艺,是朱子颍能为自己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