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1-10 05:1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老子:“老大”之意,之陆游自己。②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A.首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一个“犹”字道出诗人不甘示弱的心态。
C.颈联中,“一”与“万”强烈对比,尽管个人力量渺小,但为针灸国难,“我”甘死万次。“双鬓”一句写满鬓飞霜,可是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
D.颈联为“流水对”,前后句形成矛盾,读者从强烈的毛对中感受到诗人的悲哀含有圣光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这两句借景抒情,是全诗之眼。
E. 本诗为古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律诗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小题2】诗歌尾联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得府君书(_______)  (2)卿当胜贵(_______)
(3)叶叶相交通(________) (4)多后世人(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尔妾亦然
(2)渐见愁煎迫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蹑履逢迎 (2)枝枝覆盖
B.(1)自名鸳鸯 (2)此其所以快哉者也
C.(1)作计尔立 (2)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D.(1)戒慎勿忘 (2)久,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4】联系整个作品,从结构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