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句: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简述这首诗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05-07 09:3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小题1】下面关于诗歌的说法,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经》《离骚》《涉江采芙蓉》等都是这一类。唐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为近体诗。
B.从题材来看,本诗属于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表明自己的看法。诗中的荆轲也是诗人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的艺术折光。
C.从抒情方式来看,本诗的最后四句,是直接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既惜之,复慕之”。
D.从语言风格来看,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小题2】下面关于诗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B.易水饮饯的场景,诗歌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英雄主题。
C.“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是他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其中“凌厉”二句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荆轲迅逼秦廷的气势。,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D.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更是正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这是因为作者重在肯定荆轲的精神。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