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 感

黄景仁 (清)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注]①黄景仁(1749—1783),少年时即负盛名,却屡应乡诗不中,为求生计四方奔波,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它乡。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捉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表达出自己成仙成佛的心愿无法实现,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个人情怀的心境。
B.“风蓬飘尽”一句表现了诗人自己虽漂泊不定,生活落魄,但消尽悲凉而生慷慨激昂之气。
C.“泥絮沾来” 一句表现了诗人自己如沾泥的柳絮,本不再轻狂,却得到负心汉的坏名声的平生遭际。
D.颈联诗人言明自己书生无用,世人十之八九好似当年阮籍一样用白眼来鄙视“我”的现状。
E.尾联诗人表达出无惧诗谶,要像虫鸟发声一样抒发自己内心自然真实的情感。
【小题2】诗人抒写“杂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举出其中的三种并做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6 07: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百姓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释:①廨(xiè)舍:官署,官舍。   ②谳(yàn):审案定罪。
【小题1】下列选项,和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素成龙
A.①璧归赵   ②乃使其从者
B.①卒见相如 ②空以身草野
C.①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矣
D.①单于其节 ②天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徒见欺 ③何以复国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为百姓所称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⑧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A.①③④B.②④⑧C.③⑤⑦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檄成龙造浮桥济师”一句中,檄也是声讨的意思。
C.于成龙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就因政绩卓异而被总督推荐;后来他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冈同知、福建按察使等职,任职这些地方,他多行善政,政绩同样很突出。
D.于成龙至江南后,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 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但他本人却受到豪强的排挤诽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②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乙)

板桥自叙(节选)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若漫不经心,置身甲己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小题1】作者在甲文中说自己“便尔钓名欺世”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甲文中说沈“不迂阔”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
【小题3】对乙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际。
B.(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一定引用圣贤名句,文章具有使用价值。
C.(板桥的诗文)都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适用于生活。
D.(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涉及日常生活。
【小题4】甲、乙两文都谈到有关读书作文的内容,而甲文重在阐述读书_______;而乙文主要反对一味_______现象。
【小题5】上面两个文段中都有超越当时一般人的见识。任选其中一个亮点,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辨 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之人、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馀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耳目之娱,膜外概置,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在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蹠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蹠,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蹠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概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蹠: 盗蹠,柳下惠之弟。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燕者其辕  北:向北。
B.朝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
C.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初不知何以异也 怀璧,从径道亡
B.行能表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
C.志者殊耳    当其欣于
D.士事?曰,尚志 长桥卧波,未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生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蹠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蹠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其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而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2)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小题1】第①段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请作分析。
【小题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木能被应用,能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都是幸运的。
B.树木丧失生机是被当成木柴、被砍杀、被践踏的结果。
C.灵芝的生长意味着朽木焕发新生,“我”以为是祥瑞的。
D.我家院中生有灵芝,五色俱全,见到的人都向我祝贺。
【小题4】第②段引用《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用意是:________
【小题5】请从“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对本文做简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