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B.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D.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7:4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用文艺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艺始终以创造文明和弘扬道德为己任,以优美的形式和诗意的表达,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迹,使人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定格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也使得文艺的生命长存、青春永驻,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辔而行。
正因为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巨大、辐射面广阔、渗透性强烈、作用力持久,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优秀文艺应当反映生活的本质,表现人性的本真,摄取时代的魂魄,摹写社会的变革,特别是通过艺术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全面观照,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环境和刚健的思想氛围,使人们在艺术的陶醉与情感的激扬中,自觉而又自然地向时代所崇尚的价值观聚集,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举凡真正能够增智立德、经年传世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正是因为内涵于其中的道德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文艺类的书籍之所以会被划入“经”的范畴,就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思想范式与道德传统,正是在这个熏陶和传导过程中逐渐积淀、升华,并最终烙印在我们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的精神根脉与道德标识。
文艺的天性和天职从来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就是弘扬良知与布达道义,就是宣示真理和传播文明。只靠玩形式、玩技巧,而忽视作品的精神品位与道德蕴涵,则注定是难成正果的。至于那些媚俗化、低俗化和徒然追求时髦、刺激,一味戏谑、单纯牟利的所谓创作,当然就更是对文艺的曲解和亵渎了。
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是道德的最大值和文明的最高值。创作主体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这个关节点,需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从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需要经过多方砥砺和艰苦磨练之外,更重要和更根本的,还在于思想、品格、精神、道德上的不断提升。要树立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具有创作源于生活的认知。只有方向与道路的问题都解决了,才有条件和能力通过文艺作品来有效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向上向善之力,只有在为人民而创作的深情与愿景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激荡着时代风云的现实生活中方可撷取。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它毕竟还是艺术,依赖于方向与精神、生活与艺术、道德与理想、情操与功力的完美结合。
【小题1】下列各句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文艺在历史上从来都是比人类社会的文明先行一步的。
B.文艺作品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文艺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类的书籍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所以被划入了“经”的范畴。
D.文艺的天性和天职向来是发现美、创造美、弘扬良知、布达道义、宣示真理、传播文明。
【小题2】下列例子不能证明第三段所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诗经》为什么要叫做“经”,是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其中融贯了强大的道德力量。
B.鲁迅的小说,看似在讲故事、绘场景、写人物,但力透纸背的却无一不是鲜明而强烈的社会道德评判。
C.电视连续剧《焦裕禄》之所以会掀起收视热,除了剧中所蕴含的巨大道德力量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其艺术上的创造性。
D.抗战时期,郭沫若所创作的《屈原》,在屈原、婵娟等人物的身上,散发着作者的爱国激情与道德评析,引发了国民党权力核心的极度不安与恐慌。
【小题3】根据作者观点,在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有哪些具体做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②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产生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③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⑥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 “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 “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南宋是宋词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对词的艺术表现皆作过不懈的追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众多作品。他们的词是属于士林文化品格的,而艺术的成熟也限制了词这一文体向前进一步发展,恰如七十年前胡适所总结出的“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即文学的新方式皆出自民间,文人学到手之后,使之艺术性加强,却又剥丧了其间的生气,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告完结(见《词选自序》)。

⑧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当词在宋以后的继承中完全走向案头,而其市井文化品格为元之曲、明之《打枣竿》、《挂枝儿》所取代时,它就丧失了其两栖的文学艺术特点,而成为纯文学的作品。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文化品格的单调是元明清词难以与宋词媲美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探讨宋词的文化品格,是我们理解宋词的一把钥匙。

【小题1】从第①段可以看出,造就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小题2】在第④段中,作者引用王国维的话,其主要用意是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⑤段中,作者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这里的“双重选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小题4】通观全文,试从中概述出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C.词之所以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D.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E.“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蜜蜂

李娟

我妈在很多时候纯粹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的人,打起招呼来甜美又亲热。她有一绝招,把人家的职业与称谓挂钩。这样,永远不用费心记人家的姓名,也不怕搞错。挖煤的,她管人家叫煤老板;烧砖的,叫人家砖老板;养獭兔的,则是獭老板……獭老板无可奈何,只得装没听到。隔壁那几家种地的,则统统都是“地老板”。至于养蜂的,当然就是蜂老板咯。

雇蜜蜂授粉是葵花开花时节的一项重大工作。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相邻的土地都会联合起来雇蜂。可今年的葵花收成的惨淡已成定局。地老板们损失惨重,加上前段时间雇工和化肥的价格大涨,病虫害严重,每家每户的农药钱也花了不少。很多地老板一时都拿不出钱来。虽说雇蜜蜂比人工授粉便宜多了,一亩地才二十块钱。可几百亩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字。我家就这么一点地,也得花好几千块钱呢。

不知出于什么规矩,化肥农药都可以赊账,但蜜蜂绝不事后给钱。一时间,大家都急上了火。我妈一看到蜂老板上门收账就想溜之大吉。

在这件事上,我妈还曾幻想,到时候悄悄赖过去……

她说:“大家的地一块挨着一块连在一起,又没拉网,也没挂牌子。蜜蜂怎么知道哪块地付过钱哪块地没付过?它们给我们隔壁授粉的时候肯定会顺便飞到我家干点活的!”

虽然觉得她很无赖,但又觉得她说得有理。

后来才知道,人家蜂老板才没那么笨呢!授粉之前,这一大片地得统一收齐了钱才开箱放蜂。哪怕只有一家的钱没到位,他都死活不会放蜂。就算峰老板不催你,其他种地的邻居也会车轮战碾死你。花期紧张,如果拖拖拉拉不交钱,错过花期再授粉就来不及了,到时候结出的葵花子全是空壳。

可随着花期一天天到来,不但地老板们急了,蜂老板也急了。

他四处催账,步行走遍这片万亩土地,挨家挨户喝茶、聊天、诉苦。

他可能终于意识到这一次大家是真穷,真的和他赌上了。

蜂老板赌的是花期,是万亩向日葵的收成。

而地老板赌的是蜜蜂的命。

——就这一点而言,蜂老板的焦虑不下于所有的地老板吧?蜂箱已经到了地头,一直关着。蜜蜂们一天天只能靠吃白糖吊命。

可白糖只能管一时的饥,蜜蜂吃多了无异于毒药。

我不知道最后谁先妥协了。总之蜜蜂放出来了。

我妈说得没错——“满天都是”!

万亩的向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

对此,我妈只能形容到“满天都是”的份上。

但似乎也只有这么说才最最合适:“满天都是!”

满天都是啊……

我突然想起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那边不但停了水,这下连蜜蜂也没了,肯定得彻底绝收。

我妈说:“不管它了。唉,也管不了了。”

又神秘地说:“放心,有花的地方自然就有蜜蜂。何况我们种的是油葵,油葵比食葵香。再远的路,蜜蜂也能找到。”

然后她说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损失惨重,种子补种了一茬又一茬,然后缺水,接下来又闹“老头斑”——所有有经验的农人都预言这种病治不好……

何止焦头烂额!我妈简直从头焦到尾。

去年几乎所有地老板都种赔了。

才开始我妈以为自己也赔了。好在我家只种了两百亩,还赔得起。

可到了最后,却发现赔得不算多。最后那点侥幸成活。又顺利开花的葵花,产量再低,也能留下种子。这样,等到第二年再种地,至少就不用再花钱买种子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妈又发现,不但赔不了,哈,居然还能保本!

——由于葵花全面歉收, 当年的葵花子供不应求。前来收葵花子的老板出价越来越高,比头一年的价格翻了一倍……

葵花子价格出来那几天,我妈喜滋滋的。一到吃饭的时候,就端着碗边吃饭边算账。越算越美:一亩能收多少公斤,估价多少,卖多少,成本多少,投入了多少……况且和最开始的估算相比,好像还有一笔重要费用省下了。这一省下,就成了赚到的……可到底是什么费用呢?

她想啊想啊……

突然一个激灵跳起来!

——蜜蜂!

忘了雇蜜蜂!……

据说每年每块地都有种地大户带头组织这件事,然后陪着蜂老板挨家通知、收钱。可这一年大家赔的赔,撤的撤,再无人想到这件事。

我妈大痛!完了完了,好容易撑到最后,熬得只剩最后一口气,结果还是赔在蜜蜂上了!

她扔了碗就冲向大地……

然而又大叫起来。

她说:“我看到了蜜蜂。”

当然,并不“满天都是”,但已经足够了。

这些金色的精灵,连种地的人都放弃了土地啊,它们却还惦记着丰收。

我妈站在地窝子前转身遥望。仍然四面茫茫。永远四面茫茫。

谁家的蜂?它们从何得知花的消息?它们怎样找到了这里?怎样越过这千里大地,茫茫旷野……

至今是个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妈”的“绝招”起笔,在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很自然地切入了对“雇蜂授粉”事件的叙述,匠心可鉴。
B.“我妈”赖账的道理虽然无赖,却有坚实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儿地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据。
C.从轻松诙谐如话家常的语言中,读者不难体会到务农者的“家常”艰辛以及他们能被轻易满足的“家常”喜悦。
D.田户、蜂农本属两个阵营,但随着形势变化有些田户却帮蜂农向同行催账。作物歉收本应大亏,但随即葵花子涨价,种地能保本甚至有赚,这些转化别有趣味。
【小题2】请概括分析“忘了雇蜂”这段叙事中“我妈”的心路历程。
【小题3】“雇蜂授粉”和“忘了雇蜂”两段情节,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要素的侧重多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日报网

10月16日电10月15日1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9、40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美国科技网站新闻网15日报道,此次北斗双星的成功发射意义重大。中国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为了满足其维护国家安全,更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据报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2.5米,较定位精度为20米的美国GPS更胜一筹。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无人机及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市场颇为景气,其中包括实现定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

2017年发布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市场报告》显示,到2025年,亚太地区的GNSS导航设备数量(以智能手机为主)将从2015年的19亿增长至43亿,超过欧盟和北美地区的总和,因而有望成为该领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6年,中国GNSS和定位服务市场产值达332.4亿元。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等卫星不断发挥作用,到2020年,中国该行业产值有望增长至620亿元。

材料二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网站8月13日文章,中国很有可能把“太空丝绸之路”加入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而将“一带一路”倡议扩至太空轨道。

美国媒体称,北斗是中国修建用以扩大自己活动和影响力的道路、铁路、港口和工业园的“数字黏合剂”。“太空丝绸之路”的卫星通信、天气监测和对地观测,将从天上到地上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新丝路沿线国家若加入“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会变得依赖中国所提供的太空服务。这将令北京对那些国家的政策选择具有更多影响力,因为中国控制了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太空能力。

太空竞争可被视为地球上地缘政治的延伸,谁占据了太空制高点,谁就能主导地球,因为信息是21世纪权力的基础,而信息将通过太空传播。“太空丝绸之路”将为中国权力及对欧亚大片地区的掌控增加厚度,若不受到挑战,中国会把西方公司排挤出去,确保北京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太空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这将最终巩固北京对新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的控制。

(作者马尔科姆戴维斯)

材料三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3年多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硕果累累!现如今(2017年),峰会也已成功举办,全球130多国竞相参与,就连美日韩都悉数出席了!

曾记否,上个世纪中国航天饱受歧视,16国家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唯独不让中国加入,中国航天人,望眼欲穿申请近20年,最终只能含恨而终!到2011年,美国白宫“禁止宇航局与中国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还“禁止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

1992年“921航天载人工程”立项,从1999年“神一”到2016年“神十一”,再到2017年“天舟一号”,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突破了往返、出舱、交会、运输等关键技术……

近年来,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航天多年来发挥自身优势,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先后镶嵌在浩瀚星空,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10月,亚太九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东盟“10+1”合作更加密切,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

2015年11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700万老挝百姓可方便看电视、打电话、上网冲浪。中国也实现了首次整星出口到东盟,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

我国还将发射实践十八号、中星十八号、亚太6D等卫星,照耀全球60%陆地,惠及全球80%的人口,为“一带一路”及周边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航天领域曾被西方大国封锁压制近20年,最后只能含恨而终;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就连美日韩都加入进来,展示出中国的大国胸襟。
B.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实现定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前景广阔,因此北斗导航系统有望成为该领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C.未来几年,亚太导航设备大增一倍多,将拉动该领域中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服务市场产值将近翻倍。
D.在美国看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助力其一带一路倡议,因此美国白宫“禁止宇航局与中国任何合作”,“禁止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对中国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很有可能创建海陆空立体丝绸之路,将“一带一路”倡议扩至太空。
B.美国担心,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被中国控制了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太空能力,从而政策选择要受中国更多影响。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高,不仅满足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更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D.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几年来,中国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先后镶嵌在浩瀚星空,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