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小题1】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近体诗。
B.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C.本诗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
D.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E.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小题2】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10-20 06:0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宋中
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小题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从空间上看,写“黄云合”是仰观,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B.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引出最后一联对宁静景色的描写。
C.第二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而“远人归”表明这里曾经人丁兴旺。
D.第三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
E. 耿津亲历安史之乱,又曾在宋中寄居,他对战乱后荒凉的感触不比寻常。清人说“耿津诗善传荒寂之景”,此诗即为明证。
【小题2】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①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两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E.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鸟雀之声表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
【小题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鄆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楓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六题,共6分)
(1)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5)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师者,
。(韩愈《师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熹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 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小题2】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各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小题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