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B.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C.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6 01:1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本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述往事,来者 思:使……思
B.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C.则仆偿前辱之  责:同“债”
D.辞以自饰 曼:随意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激愤之情。
B.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再严厉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有了为写史而忍辱苟活的决心,从复信的最后仍能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实在
C.李牧连却之 却:抵挡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第二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D.“三国”是指齐、燕、赵,“刺客”是指荆轲,“良将”是指李牧。
【小题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概括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时烈祖辅吴方修明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烈祖受禅,召为秘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日:“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尽无所回隐。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日:“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迁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日:“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熙载密语所亲日:“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后主无法,宿直宮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 教褒之,进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后主废朝三日,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
B.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我不能饮酒/
C.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
D.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方孝孺曾被封为“文学博上”等。
B.中书舍人,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时改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C.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遗,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
D.碑碣,古代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碑,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碣,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A.熙载年少轻狂,人仕并不顺利。当时从中原来的读书人,大多被提拔任用,他只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烈祖任命他担任秘书郎,在东宫侍奉元宗。
B.熙载竭尽全力,为国出谋划策。元宗时,他多次说及应该施行的朝廷事务,竭尽所知无所回避。他对于北伐提出自己的看法,被朝廷采纳。
C.熙载儒雅风流,才艺誉满天下。才气飘逸勃发,多才多艺,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擅长碑碣创作。其他国家的人不远数千里,用车装着金币来求写碑文
D.熙载不愿为相,后主屡要重用。他畜养歌妓逃避人朝为相,被贬后赶走那些歌妓。后主李煜要重用他,可是那些离开的歌妓全都回来,后主没有办法。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2)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