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文后题目(8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孔子认为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孟子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孔子认为,“多见而识之”与“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相比,后者是次一等的智慧。
【小题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28 08:2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起兴引出下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汉代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B.“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刘兰芝产生了一种印象: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也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C.“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D.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铺垫。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②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③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李贽:明代思想家。②儒先:儒家先辈   ③亿:通“臆”,预料、推测。④目:眼力
【小题1】孔子是_____学派代表人物,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依据孔子及弟子言行编撰而成了《_______》
【小题2】第①段通过层层推因,揭示出“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3】对第②段“虽有目,无所用矣”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有很多有眼力的人,但不能改变亿度的现象。
B.即使有很多有眼力的人也不能派什么用处。
C.虽然有眼力的人,但还是不能改变社会上的从众风气。
D.即使有眼力的人,也无法改变对孔子盲从的风气。
【小题4】“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一句中“万口”、“千年”的作用是_____
【小题5】作者反对盲从,但在文章中多次写到自己的“从众”表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谨流隶,饥寒道路,思有植褐之衰,傍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于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养,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又况幺幺,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是故驽䞿之乘气不骋千里之途;燕雀之,不奋六翮之用 ;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杰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今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婴从其言,而陈氏以宁。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是时陵为汉将,而母获于楚。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遂对汉使伏剑而死,固勉陵。其后果定于汉,陵为宰相封侯。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四者,帝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哪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帝王之世运 ,考五者之所谓。取舍不厌斯位 ,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 ,遇折足之凶,伏鈇钺之诛。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凯觑,距逐鹿之替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选自班彪《王命论》,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智力求也 智力:智谋力量
B.燕雀之不奋六翮之用  畴:同类
C.时如响赴    趣:急促
D.帝王之世运  稽:考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达故 其皆出于此乎
B.固勉陵 作《师说》以贻之
C.帝王分决矣  项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二母之所笑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兴起不光得益于秦末的时势,更得益于他的五个特点和雄才大略。而世俗之人大多归功前者,这都是不谙天道和不睹人事的结果。
B.作者以韩信、英布、项梁、项羽、王莽为例,并以《易经》卜辞加以佐证,推出以上数人失败的缘由是才不胜位,贪图天位。
C.作者认为在秦末乱世中陈婴之母和王陵之母作出的选择值得肯定。她们知晓兴废,使两家子孙由凶转吉,是明于事理之人。
D.作者认为在汉代刘氏世运仍在之时,英雄豪杰应该学习陈、王二人,安于本分,不要有所觊觎,如此方可福延子孙,流露出强烈的正统观念。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秦 之 末 豪 桀 共 推 陈 婴 而 王 之 婴 母 止 之 曰 自 吾 为 子 家 妇 而 世 贫 贱 卒 富 贵 不 祥 不 如 以 兵 属 人 事 成 少 受 其 利 不 成 祸 有 所 归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2)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海郡开国公徐公行状

李翱

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举进士,初巡官于江西,后选授洪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刺史嗣曹王举江西兵讨李希烈,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

四十余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墟,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与粟有差。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应募者数千人,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曲江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其始来也,韶之人户仅七千,凡六年,倍其初之数,又盈四千户焉。

贞元十七年,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黄氏、周氏、韦氏、侬氏皆群盗也,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群黄之兵以攻之,而逐诸海,群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宁息,无寇害。

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开国公。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刺史,一为经略使,一为节度观察使,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官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享年七十。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初巡官于江西    辟:征召
B.观察使嘉其,迁合州刺史    让:谦让
C.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   诘:追问
D.官迁为礼部尚书    亟:屡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寄籍:指离开原籍而在寄居地落户。徐公本是东海郡剡县人,后来才在京兆府落户。
B.长史:古代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但徐公所任的大都督府长史则地位比较高。
C.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曲江百姓请建生祠可看出他们对徐公的爱戴。
D.纳质:古代臣民或藩属向朝廷交纳财物。大首领黄氏率众纳质表明了他们的臣服之心。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
②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1)其成败兴坏之理
(2)是以就极刑而无
(3)则仆偿前辱之
(4)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藏名山,传之其人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出则不知如往 道之所存,师之存也
D.然此可智者道 吾属今之所虏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2)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