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5分)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
【小题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1分)
【小题2】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11 08:3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从事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C.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D.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
B.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C.其势弱秦   未有能愈秦者也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强食弱肉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甲文着眼于一个“赂”,乙文着眼于一个“奢”。
B.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C.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D.丙文中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充分显示其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召有司案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拜送书于庭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以有尺寸之地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A.②⑥⑦B.②③⑥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则获邑,则得城//且夫天下非小弱
B.能守其土,不赂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削月割,以趋于亡//陈涉枢之子
D.天下之奇才//卒见相如
【小题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其势弱于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洎牧以谗诛//铸以为金人十二
D.苟以天下之大//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小题7】下列各项都属于分析“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一项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④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8】简析最后两段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侦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遣之。

行逢少时尝事黥,隶辰州铜阬,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逢以法治之   壹:一概,全都
B. 吾衣粝食 恶:厌恶
C. 吾不敢以法汝   贷:宽恕,宽免
D. 行逢少时尝事黥 坐:因……犯罪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乃矫前人弊    行逢欲与
B. 陋刚决 与之耕牛、农具遣之
C. 汝才不堪吏    以周行逢武平节度使
D. 何率下 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免楚挞时邪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周行逢的形象特点。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