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9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羞耻
C.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D.士大夫之族族:一类
【小题2】(小题2)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灵异者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小题3】(小题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3 11:5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蓼庄图记
清戴名世
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
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其间,先生其许我乎!
(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⑤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然有遗世之思   遗:抛弃。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   迄:直到。
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 置:购置。
D.先生其许我乎 许:答应。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B.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
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2)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B.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C.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D.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B.路,宋代最高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烽为扬州路”中“路”与此处的“路”意思不同。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储嗣,即储君、帝王的继承人。又称王储或皇储。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与丘长孺书

闻长孺病甚,念念。若长孺死,东南风雅尽矣,能无念耶?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家弟秋间欲过吴。虽过吴,亦只好冷坐衙斋,看诗读书,不得如往时,携候子等虎丘山故事也。近日游兴发不?茂苑主人虽无钱可赠客子,然尚有酒可醉,茶可饮,太湖一夕水可游,洞庭一块石可登,不大落寞也。如何?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二、答赵廷臣书

台翰严颁,殊深内讼,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乎?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请从此绝。

(选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张煌言)

注台翰俨颁:蒙您郑重地写信给我。

【小题1】下列对汉语语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奴”“妓”,名词用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小奴才一样,像失足女一样。《醉翁亭记》中“山行六七里”,“山”也用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B.“近日游兴发不”,“不”,是通假字,通“否”,意思是这几天有没有勃发来吴县一游的兴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的用法,也是通假,通“否”。
C.“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利钝”,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好运噩运。《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细谨”,亦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D.“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是两个判断句,前者省略了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后者以副词“则”表示判断。《芙蕖》一文中“是我于花之未开”,“是”的用法与前者一样,也是表示判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在吴县做官,忽一日,想起老朋友丘长孺,就写信给他,一面调侃丘长孺称病颐养,闭门不出,并夸奖其学识渊博丰神俊逸;一面向他叙述自己疲于应付,当官差的酸楚。
B.作者在信中说了三件与山水之游有关的事:一是没了以往陪侯先生游虎丘的兴致或机会,二是亲兄弟曾来此也只能枯坐衙斋读诗看书打发时日,三是热情邀请老朋友丘长孺同游太湖。
C.赵廷臣写信给张煌言,劝其投降。张的回信,似乎对赵很是尊重,其实“台翰”“台下”“佐命”等词语,都是绵里藏针,皮里阳秋,极尽冷嘲热讽,意在表明自己绝不降清的志向。
D.两则书信置于一卷,不仅仅因为袁张俩人都生于晚明,而是一个王朝的终结,从袁宏道对于官场的厌恶、张煌言作为孤臣的悲愤中,或许能看出些许端倪,甚或是某些必然的联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语言风格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书信都使用了问句。袁宏道用的是疑问句,意在征询老朋友丘长孺是否寄情山水,语气非常殷勤,态度十分真诚;张煌言用的是反问句,用意在加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语气,是期望赵廷臣不要再存妄想的意思。
B.袁宏道的书信多陈述性描写,说自己为官像奴、像妓、像仓老人、像保山婆一般不容易;张煌言的书信多论述性告白,以“岂……耶”“宁为……不为”“若为……何不为”“倘……但”等关联词语,增强力度。
C.两则书信虽然都是长短句结合使用,但有不同:袁宏道的书信,多用散句,语伴情生,对侯先生、对兄弟、对老朋友都尽心尽意;张煌言的书信,多用偶句,言随心发,对大明忠贞不二,对满清绝不苟且。
D.袁宏道的书信,语气舒缓,情义剀切,拳拳挂念之心溢于言表,直抒性灵,如絮家长里短,读之亲切感人;张煌言的书信,言简意赅,语调沉郁,态度决绝,小文章说大事件大志向,读之扼腕,悲愤难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2)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