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9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羞耻
C.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D.士大夫之族族:一类
【小题2】(小题2)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灵异者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小题3】(小题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3 11:5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小题1】下列各句对“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庖月更刀 族:众、一般
B.虽然,每至于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C.士大夫之 族:家族
D.秦者秦也 族:族灭
【小题2】下列四个成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刃有余 游:游进、运转
B.批郤导 窾:空、空处
C.刀而藏 善:通“缮”,拭擦
D.经肯綮 技:技艺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1)吾见其难 (2)天之亡我,我何渡
B.(1)无厚入有间 (2)故汉追及之
C.(1)今臣刀十九年矣  (2)非战罪也
D.(1)而刀刃若新发硎  (2)然今卒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鲁饥。臧文仲①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诸侯之信,重之以婚烟,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矣!君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而吾子请之,其为选事②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取材于《国语·鲁语》

注释:①文仲,名辰,鲁卿。②选事:自选差使
【小题1】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说。对文中“请籴于齐”的“籴”造字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象形B.会意C.指事D.形声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信     结:缔结B.今国矣 病:危难
C.君以名器请籴于齐 盍:何不D.辰也卿 备:准备
【小题3】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子请之 居官
B.古制也  吾子请
C.臧文仲言庄公曰  君盍以名器请籴
D.为选事乎? 齐人归玉而予之采
【小题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国之艰急是为:本来就是为了国家的危难而做的
B.君不命吾子:国君没有让您去
C.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当官的遇到事情不应回避困难
D.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会着急痛苦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②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小题6】材料:

《吕氏春秋·士节》中说: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请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前面《国语·鲁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臧文仲品行的评价。

同类题4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孟涂文集》)

(简注)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②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著有《孟涂文集》4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阅读指要)

文章开篇即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第二段指出今人有学无问源自“是己而非人”的师心自用的畸形心态。最后指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进而对“问不可少”加以申述,回应篇首。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理有未(______)   (2)妄以臆(______)
(3)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 (4)自知其而谨护其失(______)
【小题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小题3】《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上文中与之一脉相承的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接着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小题5】请为下面问与学的名句写出上句或下句。
(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论语·公治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老师
C.师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小题2】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
【小题3】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