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生鹿,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于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生鹿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2 01: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见李核,欲持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①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②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③。”目痛小疾,亦行④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⑤,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⑥。

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余浆:剩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识)

“令”是个多义词: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四、指“县官”。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禾:________;②去:________;③顾:_________;④乃:_________;⑤间: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小题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记 胜:尽,全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称道
C.思垂空文以自 见:看见D.略其行事 考:考证
【小题2】对《报任安书》中的思想与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B.司马迁认为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C.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写得情真意切;作者“为情而造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D.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小题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D.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一带。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后泛指京师。
B. 筑,原意是夯土的杵,这里指夯土。《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筑”即用此意。
C. 官理,即官治。这里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古人行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时要避讳。
D. 字,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弱冠礼时取字,女子16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写得简洁生动,用的是简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繁笔写“养人”蓄势张本。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B.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对待树木,让它的根部舒展了,土壤培平、夯实了,就不必再过多地担心了。
C. 作者让种树人郭橐驼现身说法,意在通过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暗寓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D. 作者柳宗元生当晚唐乱世,社会矛盾激化。这篇文章对“烦令扰民”的批判,既为统治者提出了告诫,也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放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叙,通“序”,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①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的“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尤,女中之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世俗之人是无法得到、领会意趣的。
B.书画古董、装神弄鬼都只不过是意趣的表象。
C.作者认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没有意趣。
D.首段的“会心”既是得到“意趣”的关键,又照应了结尾的《会心集》。
【小题3】“重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小题5】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年长、官高、品大是得到意趣的障碍,可是在文末却又提到品高、官高、年壮的陈正甫是深于趣的人,你认为这矛盾吗?请说说理由。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