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乃不得已而谢”中的“谢”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B.于是遂去。乃令张政留
C.阿母媒人:“女子先有会,老姥岂敢言。”
D.多舍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与“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北”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B.蛮夷之鄙人,未尝免天子,故震慑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D.其下平旷,有泉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众人质之以理”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1:2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① )然(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⑤ )。

文惠君曰:“嘻,(⑥ )哉!技(⑦ )至此(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⑨ )也,进乎(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⑪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⑫ )更刀,割也;(⑬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⑭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⑮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⑯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⑰  )刀而(⑱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小题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的“数”,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 与 ②B.② 与 ③
C.④ 与 ⑤D.② 与 ④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杳不知其所之也。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 子 曰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饱 而 知 人 之 饥 温 而 知 人 之 寒 逸 而 知 人 之 劳 今 君 不 如 也 公 曰 善 寡 人 闻 命 矣 乃 令 出 裘 发 粟 与 饥 寒。
——选自《晏子春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子曰:“仲尼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②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③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④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第八章

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
(1)仲尼称于水
(2)故声闻过,君子耻之
(3)水善万物而不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盈科后进
B.可立待也
C.孔子登东山小鲁
D.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小题4】第②则孟子所持的观点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