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篇)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分)
译:  
②恶称人之恶者。 (3分)
译:
(2)用自己的话概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形象特征(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3 06:5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染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个人道德素养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乐学、想学、好学。其中“想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