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天宝之末,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aì):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束隘迫狭或:如果
B.不足以水之趣极:穷尽
C.不能自引决顾:转折,却
D.令人千载有遗也恨:痛恨
【小题2】(小题2)根据文章,下列句子全部直接写太湖的一组是()(3分)
①广五百里 ②重涯别坞,幽谷曲隈  ③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④山或孤孑卑稚 ⑤漭淼澒洞,沉浸诸山  ⑥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B.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C.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D.“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2)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11:0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人君神器之重 当:充当。
C.永保无疆之休:美好。
D.能终者盖寡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流远者,必浚其泉源 夫晋,何厌
B.根不固求木之长 则噪相逐
C.而况明哲乎 予之及死者,不知其几矣
D.则思无怒而滥刑 不赂者赂者丧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B.阙秦以晋,惟君图之
C.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以常见之物设喻,阐明治国之道,对唐太宗奢靡生活进行了委婉讽谏。
B.魏徵认为要保守天下,须“竭诚以待下”,忌“纵情以傲物”,为写“十思”铺垫。
C.魏徵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D.本文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聩。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边贡(明)

⑴武乡吴侯令阳信①,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⑵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②,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歔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③,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④,某也者廷掾役焉⑤,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瞋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⑶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瞋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⑷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②筇杖:竹杖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⑤廷掾:县的佐吏。
【小题1】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小题2】第⑵段“村父老”聚议态度鲜明,如对于    的官吏“泣”而“思”,对于    的官吏“目以笑”。
【小题3】第⑵段划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⑶段中两处划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下列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离。
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刘夙疾病   缠绕 形影相安慰
B.奉圣朝 等到 未曾离 停止
C.蒙国恩 不久 臣洗马 授予官职
D.终兄弟 少 谨拜表以闻   知道
E. 日西山 迫近 臣微志 听从
F. 舅母志 改变 不名节 自夸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⑦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李密“孝”的一组是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⑤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
闻三代之,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先王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先王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先王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三代之道:治国策略B.今之宜,理可参用揆:度量、观察
C.无用之空文课:学习D.有秀才异等即:就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B.作者盛赞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学习参考三代以来的察举制,认为科举制是舍弃久已得到检验的选拔制度而崇尚无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谈,而是明确提出“特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比科举制明显优越,有力地化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曾巩希望自己的特举制度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希望皇帝凭借自己的贤明与明确的赏罚制度,实现人才兴盛、政通人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