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上安州裴长史(1)书(李白)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笔,以明其心。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以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而许相公(2)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3)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4),式昭
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5),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识,具知此谈。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若苏、马二公愚人也,复何足尽陈?倘贤贤也,白有可尚。
窃慕高义,已经十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今也运会,得趋未尘,承颜接辞,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迹,崎岖未便。何图谤詈忽生,众口攒毁,将欲投杼下客,震于严威。然自明无辜,何忧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过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6)乎?
(选自《李太白全集》,有删改)
【注】
(1)裴长史:指时任安州长史裴宽。
(2)许相公:许圉师,曾在高宗朝担任宰相。
(3)禫:古时丧家除服的祭祀
(4)窆:埋葬。
(5)刺:名帖。
(6)弹长剑:战国时代,孟尝君的门客冯谖穷困潦倒,就倚柱弹剑唱歌,要求提高待遇,孟尝君一一允诺。后来,冯谖积极出谋划策,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固立下大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许相公家招(被)
B.白泣持刃(擦拭)
C.云山之(阻隔)
D.何谤詈忽生(料想)
【小题2】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白闻天不言四时行负之趋
B.便当谈笔,明其心泣尽而继之血
C.遂权殡于湖侧,便金陵不许门下,遂长途
D.自明无辜,何忧悔吝不,投山窜海,转死沟壑
【小题3】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李白上书裴长史直接原因的是()
①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笔,以明其心
②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
③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④窃慕高义,已经十年
⑤谤詈忽生,众口攒毁
⑥事得其实,罪当其身
A.①③④B.①②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李白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博览群书,又善于写作诗文。后来认为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于是游历东南,足迹颇广。后来由于娶许相公的孙女为妻才定居安州。
B.东游维扬期间,李白的好友吴指南客死他乡。李白伤心痛哭,为好友守护尸身,感动路人。几年后,他又徒步背着好友尸骨,借钱将其改葬在鄂城之东。
C.李白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他的文章俊秀奔放、不同凡响。因此先后受到了益州长史苏公、本郡都督马公和长史李京之等官员的高度评价,称赞他的言语也天下传颂。
D.李白在这篇干谒文中列举了自己重情重义、乐善好施、志趣高洁、才华出众等优点,表达了渴望垂青的愿望和不如愿则远游归隐的决心,豪情风骨令人敬佩。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
(2)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4: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①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②“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④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小题1】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
B.于辞无所假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胜:尽,表达
D.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小题2】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①刘桢壮而不密 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B.①王粲长于辞赋 ②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C.①斯志士之大痛也 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②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⑵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小题4】文人不应相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13分)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遗:留赠,送给
B.必得补阙漏裨:弥补,补益
C.竭驽钝庶:希望
D.以其咎彰:表彰,表扬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以”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光先帝遗德 ②咨臣当世之事
③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先帝不臣卑鄙
A.①②都是“来”的意思,③“在”,④“因为”。
B.①“因为”,②“来”,③④都是“因为”的意思。
C.①“来”的意思,②“把”“拿”的意思,③④都是“因为”的意思。
D.①③都是“因为” 的意思,②④都是“来”的意思。
【小题3】(小题3)下列各组判断中,最能显示出诸葛亮为相治国谋略的一组是(2分)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    ⑥不知所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⑤⑥D.④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葛亮认为朝廷内外的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能够不懈、忘我地为国做事,是在感激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以此回报给后主刘禅。
B.诸葛亮认为军营之中的事情,无论多大都应该拿来咨询郭攸之、董允、向崇等人,然后去实施,一定会有益于朝廷。
C.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一定要又亲贤远佞的建议,这也是先主所担心忧虑的事情,因为事关国家的盛衰兴亡。
D.诸葛亮相机而动,决定北伐,要完成复兴汉朝、回迁旧都的事业。这也是他报答先主、完成使命的真实想法。
【小题5】(小题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原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凤翔邢尚书书
韩愈
愈再拜: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显著,不借誉于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是故布衣之士,虽甚贱而不谄;王公大人,虽甚贵而不骄。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威行如秋,仁行如春,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岂负明天子非常之顾遇哉?赫赫乎,洸洸乎,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宜乎欢呼海隅高谈之士,奔走天下慕义之人。使或愿驰一传,或愿操一戈,纳君于唐虞,收地于河湟。然而未至乎是者,盖亦有说云:岂待士之道未甚厚,遇士之礼未甚优?请粗言其事,阁下试详而听之:
夫士之来也,必有求于阁下。夫以贫贱而求于富贵,正其宜也。阁下之财,不可以遍施于天下,宜择其人之贤愚,而厚薄等级之,可也。假如贤者至,阁下乃一见之;愚者至,不得见焉。则贤者莫不至,而愚者日远矣。假如愚者至,阁下以千金与之;贤者至,亦以千金与之;则愚者莫不至,而贤者日远矣。欲求得士之道,尽于此而已;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鉴博采之而已。精鉴于己,固已得其十七八矣;又博采于人,百无一二遗者焉。若果能是道,愈见天下之竹帛,不足书阁下之功德,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
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故六月往焉,来观其师,及至此都,徘徊而不能去者,诚悦阁下之义,愿少立于阶墀之际,望见君子之威仪也。居十日而不敢进者,诚以无以为荐,惧阁下以众人视之,则杀身不足以灭耻,徒悔恨于无穷。故先此书,序其所以来,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幸甚,幸甚!愈再拜。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布衣之士,身居穷约   约:
朝廷高枕而不虞 虞:
惧阁下以众人视之    众人:
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 形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戎狄弃甲而远遁 举类迩而见义远
B.赫赫乎,洸洸乎    儿寒乎?
C.夫士之来也 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
D.功业逐日以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先此书,序其所以来,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
(2)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小题4】韩愈认为邢尚书怎样做才能“得士”?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B.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C.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卑鄙龌龊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退论书策舒其愤比去,手阖门
B.是以就极刑无愠色。后人哀之不鉴之
C.仆诚已著此书,藏名山臣不胜犬马怖惧
D.至激义理者不然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1分)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境。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