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 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考:原指父亲,后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年指的是乾隆三年,即公历1738年。皇清乾隆戊午科的意思就是:大清朝乾隆戊午年科举。
D.嘉庆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后来科举考中,曾在江宁、溧水等地任职,尽职尽责。
B.仕途不进的袁枚足迹踏遍东南山水的佳处,诗文中尽显风景的瑰丽奇异、幽邃旷远,自我怡悦。
C.文章第三段“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诗歌有个性思考,“通乎古法”是说他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独具特色被效仿。
D.这篇散文追忆了袁枚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在姚鼐眼中,袁枚是一个文才出众,为学鼓励后进,为官低调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6 04: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日上,正赤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第3自然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一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
【小题2】前三段已完整地记述了登山过程和所见,第4自然段所写内容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_______
④摴蒱: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丹: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⑦行宫:___________________
⑧辟:___________________
⑨圜:___________________
⑩瀑水: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糯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日:“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更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小题2】下列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乾隆。按惯例,一位君主只能颁行一个年号。
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科即指乾隆戊午年科举。
D.四六体,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家境虽贫,但读书自学,终有所成。祖、父辈都因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枚应试上榜,为官处事尽职,有所成就。
B.袁枚虽有才学,但仕途最终得不到升迁。他后来就拒官绝仕,一心治学,足迹踏遍东南,山水之色,在其诗文中尽显无遗。
C.袁枚创作“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他写诗歌有个性思考,同时也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此独具特色而被纷纷效仿。
D.姚鼐追忆袁枚,基于事实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作者与袁枚长期同住江宁,并互有交往,当是知之颇深,文章内容可信度也较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然。十余里, 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崭横:山势高峻绵长。  ②巂(xī):杜鹃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1)连山数百里( )(2)有鸣巂( )(3)山风起( )(4)游者焉(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县治迤平 / 涵淡澎湃为此也
B.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 / 云霞明灭可睹
C.日,姜坞先生与往 / 方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D.使鼐之记 / 身死国灭,天下笑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2)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小题4】本文重点描写沿途的风光而非“媚笔泉”。请对这样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⑴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⑵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⑶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⑷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 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   ③逆探:预先了解  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小题1】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小题3】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人行谊 敦:注重
B.不俗好     徇:曲从
C.虽劳而必其力 致:获得
D.是吾也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小题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小题4】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