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出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 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 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 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 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bì lì):军中乐器。③黄龙:边塞名,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D.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
E.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双亲的情感。
【小题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11 06:0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黄贞麟,字振侯,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

②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

③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贞麟力白其诬。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

④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坐月及为首者。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

⑤康熙九年,授直隶盐山知县。地瘠而多盗,立法牌甲互相救护。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盗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悉与豁除,不期年,流民复业数百家。十二年,旱,谓父老曰:“勘灾者至,所需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及秋征,吏仍以旧额进。贞麟曰:“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立令除之。又永革杂派陋例,民皆感其惠。

( 选自《清史稿》 )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或舞文吏为注名  (2)徒月及为首者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上天乎 (_______)
A.牵连  B.冒犯  C.空虚  D.归咎
(2)以他事解官 (_______)
A.不久 B.返回  C.临时  D.心烦
【小题3】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敦匿敌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
【小题4】第④段中“如此”指的是黄贞麟审案具有(1)___ (2)____ (3)____ 的特点。
【小题5】有人说,第①段“祷雨坛下”和“三日果雨”有些荒诞不经,请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孟涂文集》)

(简注)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②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著有《孟涂文集》4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阅读指要)

文章开篇即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第二段指出今人有学无问源自“是己而非人”的师心自用的畸形心态。最后指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进而对“问不可少”加以申述,回应篇首。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理有未(______)   (2)妄以臆(______)
(3)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 (4)自知其而谨护其失(______)
【小题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小题3】《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上文中与之一脉相承的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接着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小题5】请为下面问与学的名句写出上句或下句。
(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论语·公治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父马赞

(清)莫与俦

先王父崇级君好马而善相,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不当意。山砦蛮家有一驹,善蹄龁人,砦中莫敢近者。出牧,常数日不归。先王父闻之曰:“此良马乎?”令奴子招弟往视。返,白以神俊。王父复亲视之,信。议售,马主以不能驭,取直极廉。而曰:“马素无缰辔,要自施之。服不服,不吾与也。”而招弟固善服马,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腾山越涧,往复约百里。马倦,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乃结带为辔,牵以归。

乃驯良无,然惟先王父及先君能骑之。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日食,尽粟四五斗。王父爱之甚,每亲饲之,否则先君饲之,招弟饲之。他人少近之,则蹄龁立至矣。又解人语。先君读书于羊安,去家五十里。月令马致米,盈其驮,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有顷,先君闻嘶声,则马立学舍外。卸其驮,曰:“速归!”有顷,已复至家。往返不须人驭也。凡所曾经历,语地名,即能自至其处。以故先王父适远,有句留,马率自归。计事竣,当往迎,皆命马。

知本州某闻其异,必欲以重价致。先王父不肯,然以其地方官,强应之。令招弟牵往,系州署堂下桩。谓其圉人曰:“须数健者视此马。不尔,不能有也。”各笑颔之。招弟出城里许,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乃还价,归马。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至先王父卒之夜,马悲嘶,不食毙。先后在吾家,计三十年。

赞曰:“其附主也,似感知己,其致力似图报恩。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其主而殉之身。此古烈丈夫事,尚不易得之今之人。马乎!尔犹负毛插角之伦乎!”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王父:祖父。②砦(zhài):寨子。③先君:已故的父亲。④圉人: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泛指养马的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倦   稍:稍微
B.乃驯良无  匹:比得上
C.常数日不归 听:听任
D.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云    云:助词,无实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此良马乎 皆出于此乎
B.二倍常马 而青
C.语地名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D.马悲嘶,不食毙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B.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C.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D.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小题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该马的能力超群的一组是
①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
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③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
④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
⑤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
⑥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高度赞美了此马的至情忠义,具有“古烈丈夫”风范。此马对主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主人死后它也绝食而亡,以死相报。
B.此马在山寨的蛮人家里时,从没安过辔头,也没有缰绳,很喜欢踢人咬人,没人敢接近它。其主人认为此马难以驯服,见先祖父要买,就贱卖给了懂马的先祖父。
C.先祖父骑着此马要是去了稍远一点的地方,且有事要多逗留会儿,马总会自己先回来。它估计主人的事情办完了,又会自动去接他回来。
D.本地知州听说了这匹马的种种神奇传闻,决意要重金买马。先祖父刚开始不肯卖,然而考虑到知州的身份,就勉强答应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
(2)须数健者视此马。不尔,不能有也。
(3)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其主而殉之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府君①行实
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州,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铭伛当明之亡,独不为制举业云。
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学生,试高等廪膳②,常教授乡里间。其后游沅州,一岁得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操纸笔立就,性沉挚,寡欲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生曰:“薛心筠、董仲容、汤宾辂,君兄弟总角交也。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人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或问之曰:‘天壤间何处可使性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秋夜偶玩月,见河汉间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节选自《张惠言文选》)
注:①府君:作者的亡父。②廪膳: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B.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C.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D.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官官员。此处指教育后生,传授学业。
B.制举:即“制科”。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汉,皇帝常称制诏,提出问题,亲自策问应举之士。
C.太虚:有多种含义,一种是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此处谓空寂玄奥之境。
D.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父出身书香门第。从张典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有文章出名;有位先辈张宏道,考取举人,曾做过通判。
B.先父少孤家贫,不幸英年早逝。他九岁丧父,家里贫穷,后参加廪膳生员科考试,仍不得志;到沅州游学一年后,得病回来,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C.先父为人淳厚朴实,深受友人爱戴。他不做穿凿附会的事,性格沉稳真挚;先父的好友汤宾辂先生特别爱戴先父。
D.先父未得长寿,其子深表哀痛。先父离世时,作者年仅四岁,所以只能靠深知先父的朋友的回忆讲述,记录先父的生平事迹,以表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 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 ①雠:应答,响应。    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哉
B.兮
C.焉
D.乎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 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