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2】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     ,《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 。(2分)
【小题3】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17 03:3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 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炮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 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炮,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吃饱喝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自古极治之时治:治理,管理
C.至今郡县屡辟之辟:征召,征辟
D.环艺左右艺:种植,栽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仁杰尚歌以发我作《师说》以贻之
C.仁杰其试为之山原旷其盈视
D.未之见末之难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战,给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无意出来做官,只是写诗作文,自得其乐,作者有心与之唱和来歌颂太平之世。
C.作者认为世事可以以小喻大,一人一室的兴废盛衰,亦可见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而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得益于帝王贤臣拨乱反正之功。
D.本文寄寓了作者渴求战后朝廷清理废墟、政治清明、生民安居自足的美好愿望,文中歌颂“成周盛时”的景象,其实是对本朝的不良政治风气提出的委婉批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盖稍后于孟子,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然《外篇》《杂篇》疑亦后人所加。于此略录《内篇》文,以见大概:
齧缺问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王倪曰:“吾恶乎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王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王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哉?(民)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鼠,四者孰知正味?自我观之,仁义端,是非之涂,樊淆乱,吾恶能知其”(《齐物论》)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与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应帝王》)
末有《天下》一篇,历评“天下之治方术者”,自述其文与意云: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取材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有删改)
(注)①庸讵:怎么。②偏死:指患“半身不遂”之病。③带:蛇。④呴(xǔ):张口呼气。⑤曼衍:散漫流行,不拘常规。⑥重言:为人所重之言。⑦敖倪:轻蔑,轻慢。⑧连犿(fān):宛转,随和。⑨諔(chù)诡:奇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通假”现象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恶乎之 知:通“智”,智慧
B.尝试问乎 女:通“汝”,你
C.鸱鸦鼠   耆:通“嗜”,嗜好
D.吾恶能知其 辩:通“辨”,分辨、区别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猿猴乎哉 / 樊淆乱
B.于此略录《内篇》之文 / 仁义
C.七日浑沌死 / 连犿无伤也
D.齧缺问王倪曰 / 鳅然
【小题3】对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晚周诸子的作品,没有能超得过《庄子》的
B.三者孰知正处
民、鳅、猿猴这三者,谁知道正确的处理办法呢
C.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与其赞美尧而批判桀,不如两者皆忘而融入大道之中
D.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小题4】“浑沌之死”有丰富的寓意,请写出其中两条。要求:每条不超过15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B.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会。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
D.阮籍猖狂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小题2】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课文名句,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你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B.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些诗句说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人在逆境中也不一定就得垂头丧气、无能为力,“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D.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错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小题3】对文中的典故,下列各项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王安石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B.“奉宣室以何年”是借贾谊的事迹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中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晋书·吴隐之传》和《庄子·外物篇》,意在表明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自己处境艰难但却能自得其乐。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想效仿阮籍以不拘礼节的狂放来宣泄自己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的消极行为,有力求振作自强,自慰自勉之意。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涂有饿殍而不知 发:分发粮食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反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孟子采用排比的手法,给渴望民众拥戴的梁惠王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居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孟子运用比喻论证,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并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D.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选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同类题5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 (3分)
A.窈窕之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B.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D.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小题2】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3分)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小题3】《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 (3分)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分)
译文: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5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