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B.武帝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呼吸,叹息。
D.南漕江、淮之资,西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弱者不能以相服②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①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②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C.①及夫刘穆死,关中未安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①是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②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①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7 05:0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C.故不积跬步     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得迅速,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超常的神力,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健,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曾 巩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初名真卿。曾大父讳某。大父讳某。考讳某,赠光禄卿。母丁氏,仙源县太君。继母王氏,仁寿县太君。君海州朐山人,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又属君主作院,君考校程度,所作兵器总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有四,皆精且利。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于是能益白,荐者十三人。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累迁尚书职方郎中,以母老出通判杭州,坐法免。复为尚书比部郎中,监沂州承县盐酒税。未逾月,自罢归。又监陕州集津垛盐务,不行,以本官致仕。元丰三年九月己卯以疾卒山阳之私第,十一月甲寅葬安乐乡之杨兴里。
(节选自《曾巩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用君主宿州(2)转运使君市翎毛 
(3)以迁太常博士      (4)诏加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曾巩父子和李君交往了几十年,两家比较熟悉,所以仲熊从山阳县赶来,向曾巩请求为其父写墓志铭,曾巩没有推辞。
B.李君家庭贫穷,立志求学,考取进士。后来接手买粮任务后,他通过开导、启发,让老百姓卖粮,最后成为各州中征粮最多的。
C.转运使让李君监管工场,李君考校了各种制作标准,严格执行,最后他监管下生产了兵器不仅具有数量优势,而且也有质量上的保证。
D.李君先后任蜀州通判、杭州临安县知州、审刑院详议官。所到之处,凭借自己超强的决断能力处理很多棘手之事,老百姓非常信任、佩服。
【小题3】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3分)
(2)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3分)
(3)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率会

(元)陶宗仪

林昉《田间书》载《会友人游山檄》云:“人有残缣败素,绘一山一水,爱之若宝,售之必千金。至于目与真景会,则略不加喜,毋乃贵伪而贱真□?求乐之真,今日正在我辈。春雪既霁,春风亦和,或坐钓于鸥边,或行歌于犊外,百年瞬息,欢乐几何?肴核杯盘,随意所命,毋以丰约拘也。檄书驰告,盍勇而前?”此文殊清新。

向予避兵云间泗滨时,其地有林泉之胜,而无烽燧虞。同时嘉遁者,皆文人高士。因仿司马温公故事,俾予作约语云:“百岁光阴,万物乃天地逆旅。四时行乐,我辈亦风月主人。幸居同泗水之滨,况地接九山之胜。尽可傍花随柳,庶几游目聘怀。节序骎骎,莫负芒鞋竹杖。杯盘草草,何惭野蔌山肴。虽云一饷之清欢,亦是百年之嘉话。敢烦同志,互作遨头慨元祐之耆英,衣冠远矣,集永和之少长,觞咏依然。订约既勤,践言弗替。”用附于此,以见真率之会不让游山之乐也。

(注释)①“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私人信函,②嘉遁: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③司马温公故事:宋司马光罢政后,在洛阳常与元祐故老游集,号“真率会”,并作《真率铭》。④骚骎(qīn qīn):迅疾的样子,⑤遨头:宋代称太守为“邀头”。这里是做东的意思。
【小题1】可填入第一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耶D.焉
【小题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肴核杯盘”出自苏轼《赤壁赋》中“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B.“万物乃天地逆旅”化用了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C.“野蔌山肴”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作“山肴野蔌”。
D.“真率会”是借用古人集会名称,所以高出林昉的游山会。
【小题3】分析林昉《会友人游山檄》开头写人们珍爱山水画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互文手法,抒发古人已远去、盛景不再的无限怅惘之慨。
B.采用骈偶句式,六、四字交错,整齐中有变化,富有节奏感。
C.“耆英”“衣冠”“觞咏”用语典雅,表达对先贤追慕之情。
D.“元祐”“永和”引用司马光真率会与王羲之兰亭集会典故。
【小题5】比较林昉与作者的两篇短文,概括两者思想情感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