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小题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洎牧以谗诛
C.灌夫受辱于居室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7 05:0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正此意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云:“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载于此。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澒洞(hòng dòng),弥漫无际;②媟(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捽(zuó),揪或抓之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之不可  推:预知
B.雄贪名矫激,不与交 谢:拒绝
C.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D.载于此   聊:姑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知    ②锲舍之,朽木不折
B.①而终之荒田野草之悲 ②生物之息相吹也
C.①多邻里侵占 ②长者折枝
D.①行宫门闼树宛 ②何为其
【小题3】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一组是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D.作者认为《赵飞燕传》不是伶玄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伶玄说自己曾经做淮南相,但是到他那时淮南国早就灭亡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御民之辔(1),在上之所贵;道(2)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3)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4)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辔:缰绳,这里指关键。(2)道:同“导”。(3)分:指合理分配。(4)备官:任用官吏。

(2)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1)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2)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3)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4)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取材于《贞观政要》)

注释:(1)苦空:佛教语。(2)简文:梁简文帝,武帝第三子。(3)孝元帝: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4)宰衡:指宰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臣之 得:找到
②不足应敌 以:用来
③故祸不萌        萌:产生
④患无君以使之    使:任用
⑤故尧、舜天下以仁 率:全部
⑥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浮华   尚:增添
⑦君臣俱被囚挚    挚:拘禁
⑧缙绅以清谈为  庙:朝廷
A.①⑦B.②⑧C.③④D.⑤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蔽汝恶   没有人能替你掩饰罪恶
B.能备患于未形也 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C.下之所行   在下位的人做的事情
D.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  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
【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②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小题4】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日过蒲圻县。吴孙权置县于蒲圻湖,乃今嘉鱼之境,宋初移治于此。城北青山拔起,竹木森秀,霁色岚光,可画。城南湖白如银、钓车烟艇。有故乡风味。《元和郡县志》云:赤壁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乃周瑜破曹操处,唐蒲圻临江之地析入嘉鱼也。按,江汉间言赤壁者,汉阳、汉川、江夏、嘉鱼,凡五处。黄州乃赤鼻山,非赤壁也。论者指东坡二赋为误,东坡词云“人道周郎赤壁”,则东坡借题发论,原未指定周部赤壁在此也。放翁《赤壁诗》”生子何须似仲谋”,则又袭东坡之舛者。晚宿港口驿。驿在万山中,荒冈断岸,起伏绵亘,水声咽高松、峭石间。兵燹之余,居人窜匿,仅存邮署一椽,土丘且分其半。弥望皆叠峰深林,人踪尽绝。既忧盗,复优虎,徒旅失色。铺兵某者窥余有戒心,因曰:空山无盗,所患者虎耳。宣鸣金,采枯竹朽株,焚之。某等留此不去,相守达旦。余感其意,劳以金。顷之,黑云蔽空,大雨领盆,风震崖谷,屋漏如注。危坐肩舆中,不寐竟夕。

七日,早行。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八日,经云溪驿。寒甚,燃松枝燎衣。晚宿岳州府,天岳山在洞庭湖中,据其,因名焉。初盛唐诗皆曰巴陵域楼,自少陵有“今上岳阳楼”之句,遂颛呼岳阳楼。楼俯有全湖,望君山仅一线,制度闳栎伟,飞檐重栎,雕甍绣拱,非黄鹤楼所及。时烽火才消,疮痍未起,深沟高垒,白骨青磷,凄然满目。楼仅存高栋,无片瓦矣。唐宋以来,骚人迁客对景流连,形于歌咏,流传既众,则眼前好景道不得矣。值春初水涸,洲渚累累,无复汹涌浩瀚之势。

 

(选自乔莱《使粤日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B.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C.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D.风雪满天雾雨/四塞重冈/远岫密树孤村/皆乍有乍无/半明半灭/真奇景/也宿长安驿/驿亦无居/民视港口/多竹屋数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完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的号,号是人的别称,故又叫“别号”,如苏轼号东坡居士。
C.阳:此指地理方位,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反之,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阴。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高骚》,故后人称诗人为骚人,有时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在蒲圻县以西百二十里。宋代属于嘉鱼县。
B.苏东坡在赋、词中误将黄州赤鼻山当作古战场赤壁,放翁的《赤壁诗》又沿袭了苏轼的错误。
C.岳阳楼本名巴陵城楼,杜甫首先在诗中称之为“岳阳楼”,从此这一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D.作为旅行日记,本文在描写沿途风光的同时,还引经据典,对一些历史、地理掌故等进行考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等留此不去,相守达旦。余感其意,劳以金。
(2)值春初水涸,洲渚累累,无复汹涌浩瀚之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韩、魏、楚之所以“赂秦”,是因为写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