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之曰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苏氏归:出嫁
C.由夫人素之也勖:勉励
D.比其,家无一年之储没:失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未铭,予为我铭其圹B.父母非乏
夫晋,何厌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即罄出服玩鬻之治生D.不已,愚吾子孙
不积跬步,无至千里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不数年遂为富家
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
(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4分)
译文:
(2)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4分)
译文: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9 09:5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雪堂记
宋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隐几:靠着几案。③系马:不能自由奔跑的马;④泐:石依其纹理而裂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筑而垣之 垣:筑墙围绕
B.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 省:明白
C.将以佚子之心也    佚:遗弃,散失
D.客顾而颔之曰 顾:回头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组是(  )
A.①筑而垣之,作堂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子之遇我,幸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心以雪而警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①客忻然而笑 ②觉而起,起而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散人之道”和“藩外之游”的主客问难,深入辩论了彼此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苏轼从“失意”到“适意”的生存智慧。
B.在“客人”看来,苏轼在雪堂四周绘以雪景,希望达到怡心适意的效果,是用其智巧的表现,“心散而形拘”,本质上仍然是个“拘人”。
C.苏轼追求的是远离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微利,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天地,而不是超然尘世之外的“散人之道”。
D.语言上叙事简练,描写生动,说理透辟严谨,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结构上蓄势充分,层层深入;情感倾向上追求朴实闲淡的“适意”人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
②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久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如果
D.则又爱之太恩   爱:吝啬
【小题2】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已去而复顾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中的“已”通“矣”,可译为“了”。
B.“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为“种植它们的时候像对待孩子那样,将它们放在一边不管的时候,像抛弃了它们”。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的三个“以”都是连词,意义也完全一样。
D.该文段交代了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经验,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
【小题4】该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文段中的两组对比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广其宫室,高其楼观,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乐、称上施耶?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为之就此而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且夫人之慕于贤者,为其所乐与天下之志同而不失,然后能有馀以与民,而使皆得其所愿。而世之说者曰:‘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以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馀言赘行,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踞,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则又因吾叔父之命以取焉,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节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人,墨家学派创好人,尚节俭。②褊迫:狭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有堙毁而无改作作:兴建
B.往往能广其宫室往往:常常
C.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数:计算
D.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从容:跟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为阁而名之”的缘由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②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她千里。
③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④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⑤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⑥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组是()(3分)
A.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不同,没有在记游上刻意着墨,而是以记录大段语言来表明观点。
B.本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先撰写为阁原由,进而阐发命名原因,最后交待作者写作原因。
C.文中列举了周召公体恤人民的事例,以此来表明施侯建此阁是为了追慕贤人,纪念伟人。
D.施侯认为在地大物博的抚州,为官之人应当有闲日美地来观赏游玩,这样可以消忧解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4分)
译文:
(2)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称上施耶?(6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大义感人

洪 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究至于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
B.将士朝之 帅:带领
C.朋友失意,尚可   谢:道歉
D.庭凑拔刃弦弓以   逆:反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竟复国 微自文于君亲
B.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士先者
C.贼围张巡雍丘  若亡郑有益
D.召入谕曰 虽董以严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
(2)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3)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之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不世俗趋舍牵:被牵制
D.望之昂然,而之温温即:接近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予举进士于有司”的句式相同的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群臣侍殿上者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3】(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小题5】(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