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也,而闻者彰。疾:强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C.君子不齿 不齿:极度鄙视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顺风呼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11 05: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ó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3】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  余嘉其能行古
【小题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而二螯
C.而耻学于师 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小题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B.而耻学于师
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
【小题8】填空
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____”,作品集有 《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B.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C.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D.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

天目

(明)袁宏道⑴

①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②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凡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⑵结室⑶之想矣。

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⑷,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⑴袁宏道:明朝散文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明代著名散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⑵出缠:脱离尘世的烦恼 ⑶结室:佛门弟子聚会祈祷    ⑷分:缘分
【小题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作者描述了天目山有七绝,请概括其中“三绝”和“七绝”分别是描述的什么?
【小题3】对“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荒山偏僻矮小,不足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B.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足以与高贵的客人相配,怎么办?
C.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能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D.荒山偏僻矮小,不能满足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中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安所得酒乎?”归而谋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 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暮,举网得鱼薄:迫近。
B.安所得酒乎顾:不过,可是。
C.归而谋妇诸:相当于“之于”。
D.蒙茸,踞虎豹披:披露,表露。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C.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D.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