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渐身野服。衣:穿。
B.大驱名马茶而归。市:买
C.鸿渐游江介,通狎流胜:超过
D.穷日尽夜,成风俗。大概、几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10 09:3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⑥寤:同“悟”。
【小题1】文中的四个□处,应依次填上的语气词是
A.邪 矣  也  哉B.哉  也  矣   邪
C.哉 矣  也  邪D.邪  也  矣   哉
【小题2】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兴之暴也   ②谓霸王之业   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非 :责怪
B.苟亏人愈多苟 :如果
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 :确实
D.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 :辩解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一组是
①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② 从而誉之,谓之义
③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④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
⑤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   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人利己的行为,即使只是偷人桃李,也会为大家所不齿,甚至会遭到为政者的处罚。B.天下的君子不懂得攻伐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打别人的国家的话
遗留给后代。否则,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C.天下的君子对那些损人的不义行为不以为然,却对最不正义的行为赞誉有加是因为他们屈从权势,黑白不分。
D.本文采用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今 至 大 为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2分)
(2)翻译:
①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4分)
译文:     
②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4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②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③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①必:必然的意志。②休:美好。③皇:通“遑”,闲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肆:放肆
B.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稍微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停止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符:标志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都表现“天可必”这一观点的一组是
①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②仁者必有后③善恶之报,至于子孙
④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⑤天将复兴王氏也欤⑥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从天命有常这一角度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B.第二段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
C.铭文歌颂了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同时批评了我们普通人追求名利不加强道德修养,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的错误想法。
D.文章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写作上叙议结合,挥洒自如。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
②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③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痰,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吴质书
(曹魏)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亦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有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否?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不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来复四年行:经历
B.亲故多其灾离:遭受
C.能以名节自立鲜:少
D.无众星之明,日月之光假:假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酒酣耳热,仰赋诗②泉涓涓始流
B.①历览诸子之文,对泪②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①今之存,已不逮矣。②知来之可追
D.①顷何自娱?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闻。
【小题3】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句子“每至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中“觞”字的用法,下列句子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宾主尽东南之美。
B.沛公翼蔽之。
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D.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8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