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各题。
重游鼓山记
陈模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山石荦确,野径纡回,寺观穹窿,松楸疏散。五里一亭,十里一阁,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客岁,余买棹旋里,尘装甫卸,即雇笋舆,向东而行,直穷其。时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画,笑靥迎人。才过五里亭,苍林荟蔚,香草缤纷,数树桃花,娇憨可掬。回忆十年前,老梅数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日午,入涌泉寺,随山僧啖蔬饭,既饱,摩娑四壁,旧题漫灭,不可复得。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啸,击碎唾壶,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欧州,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
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是夜辗转不寐,和尚云印极道绝顶胜景,邀余出游,允之。夜半首途,阴雾迷漫,咫尺莫辨。攀危岩,披茸草,蹀躞于磊砢中,约十余里,至朱晦翁所题“天风海涛”处,有亭翼然,颜曰:“观日”。惜为时太晚,日驭已徘徊于空际矣。俯视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云奔逃,疾如飞鸟。宿霭作雨,忽阴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近岩松涛怒吼,气象萧森,拉杂尘心,到此悉寂。下方缕缕炊烟,时已傍午。乘兴而下,抵喝水岩。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
次早,得邮书,促赴芜湖,匆匆行迈,山灵有知,当为扼腕。倘天假之缘,数年后,得与石生再来一游,想亦山灵所深许。然使天或靳余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见,即再见,或不能携手重游旧地,因在意料中也。譬如半山亭之梅,悉变为桃,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后,不有他树为之代庖乎?余之能否再游兹山,亦犹之梅与桃也。嗟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舟无聊,挥毫记之,亦聊以志感云。
(选自(鼓山艺文志》有删改)
[注] ①荦(luò)确:山石不平的样子。②旋里:雇船返乡。③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④颜:用颜体写的匾额。⑤靳(jìn):吝惜,不肯给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穷其胜:美景
B.宿霭作雨宿:久获的
C.殊觉可厌:润足
D.舟无聊次:停泊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游鼓山之乐的一组是(3分)
①山石荦确,野径纡回  ②山容如画,笑靥迎人  ③意气豪迈,不可一世
④名山之福扰犹再享    ⑤拉杂尘心,到此悉寂  ⑥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十年后重游鼓山见到不少挑树,因本性爱梅不爱挑,故他对寺僧有所不满。
B.山僧邀请作者半夜出游,他们历经艰辛,到达现日亭,可惜错过了日出的时间。
C.作者借助游山时行到梅挑相易的现象,抒发了对人世沦桑、命运无定的感慨。
D.本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体现了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文化情怀。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3分)
(2)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2 04:18: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观韩子诗集记
(明)杜濬
金陵有二客,一圣秋韩子,处潭水上;一于皇杜子,处台城下。二客游处若兄弟欢,无浃旬不相见也,有之,则于今岁之五月。
是月大雨,为故老所仅见。其雨无注,直倒倾迸下耳。凡水倒倾宜立尽,而是雨砰石訇澎湃,无呼吸间断,至连二十余昼夜。则百堵俱仆,以助其声,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雷霆狎昵,蛙蚓放肆,横流莫御,短垣尽撤。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
维时杜子踞坐危石,西向望注,念久别韩子,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则韩子遣力馈米,才一通问,无恙焉。然雨固自如。窃计此生与韩子长当索处,沉霾昏垫,无复睹白日时,已而忽白日,杜子则冁然以喜,曳杖而出。见乱流之归于壑者,潨潨然其立尽欤?迤而南为北门桥,屠沽纷然,操作一新。然积雨之后,腥膻愈不可耐。趋过之,折而西出。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从此数里,升降绿中。陡一岗望见潭水矣,向之窈然而深者,今在人履下也。然满而不溢,有隐者之德,虽阴霖稽天,庸能害是乎?吾爱之敬之,徘徊很久,然后取微径,瞻独树,韩子之庐斯在,韩子之人斯在,相见而喜可知也。
于是为余酌苦茗,炊脱粟,酒四五行,纵谈极欢,然余心怦怦,觉尤有异。韩子乃徐出其自定诗集十种,授余观之。余察其言,深灵警奥,传世复古之道具是,乃蹶起而握韩子手曰:“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虽有他乐,吾不敢观。则今日之遭,可贺也已,亦可记也已。”
【注】①浃(jiā)旬:十天。②昏垫:昏沉。③冁(chǎn)然:笑的样子。④潨潨然:形容乱流归壑貌。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游处:出游之时。
B.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    属耳:耳朵连接。
C.屠沽纷然,操作一新 操作:装饰。
D.虽阴霖稽天 稽天:连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B.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见乱流之归于壑者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D.相见而喜可知也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叙事,文笔简练,写韩子与杜子虽然分处两地,但是情意深厚,以此总领全文;而文中的杜子其实就是本文的作者杜濬的自称。
B.第二段描写,极尽夸张手段,形象地渲染了暴雨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以及洪水之泛滥,为下文两人不顾暴雨、洪水的阻隔而相见作了有力的铺垫。
C.第三段先写暴雨、洪水中韩子不顾危险负重泅渡而来,为杜子送来米粮;而我在暴雨过后,也不顾洪水阻挡急切回访韩子:两人的深厚友情可见一斑。
D.末段点题,赞美韩子之诗意义非凡,点明本文写作动机,并借助语言描写含蓄地揭示了本文主旨:只要心中有追求,再艰苦的环境也无法将人埋没。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
(2)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岂止。
B.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恃:依靠。
C.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D.方其未筑也  方:当,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直接说明凌虚台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C.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太守把自己建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五柞宫、仁寿宫等数世后,即使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同类题3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莫消长也卒:突然
B.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舟中飘飘如遗世独立
C.肴核尽不知东方之
D.未尝往也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兴怀。况修短随化,终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一官 效:效力
B.未数数然也 数数然: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
C.终于尽 期:期望
D.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御风
B.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覆杯水坳堂之上
C.后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不知老将至
D.犹不能不以兴怀 及其所既倦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一样,而宋荣子和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飞的鹏鸟一样。
B.庄子认为宋荣子仍有不曾树立的东西,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但是列子乘风而行,才是达到了真正的逍遥游。
C.“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生死不能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D.“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交代了写作的经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交代了写作的意义。
【小题4】翻译划线句。
(1)彼且恶乎待哉!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通“洗”,洗雪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纵横
C.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人和牲畜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止
【小题2】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