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小题1】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贤哉回也”?(3分)

【小题2】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6 02:2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之金石,播之声诗,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节)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古代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    易:轻率
B.世有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C.已高科、登显仕 擢:选拔
D.之金石,播之声诗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贵归故乡/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B.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乃作昼锦之堂后圃
C.耀后世而垂无穷/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臣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2)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3)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小题4】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特:只是
B.坐右之器以欹欹:倾斜
C.于是乎有裨焉裨:补偿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适宜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莲取其出污而不染②其人居远未来
B.①或以之比德而自励②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C.①予观而喜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过烽火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会稽黄中立,喜欢培植竹林,后又在竹林中修造了一座“尚节亭”;他认为读书人要效法竹子,虚心有节。作者对此十分赞赏。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难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
D.从文章末段“然则”“苟然”等词句分析,作者认为黄中立看到竹有节,联想到为人处世也需求大节,因此植树建亭,以之为“读书游艺”之所。
【小题5】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分)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其义一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②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同类题3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漫漫而游漫漫:远远地。
C.箕踞而遨箕踞: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特立:独特卓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余僇人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不培塿为类
D.游于是始洋洋与造物者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主辱,臣死有余僇 (同“戮”,杀戮)
C.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D.而幸生也何所为 (幸运)
【小题2】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
C.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小题3】对“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B.我虽然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微小的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C.我即使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仍然没什么好自我夸耀的。
D.我即使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微小的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B.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C.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D.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小题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