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2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移案,视无可置者顾:拜访B.客庖而宴逾:越过
C.去,以手阖门比:等到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手:亲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娘指叩门扉曰 垣墙周庭,当南日
B.家有老妪,尝居此又杂植兰桂竹木
C.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
D.顷,持一象笏至独夫心,日益骄固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B.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4】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B.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C.“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
D.作者在回忆祖母往事的时候,于回忆之中隐含着对祖母的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的怨愤之情。
【小题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4分)
(2)某所,而母立于兹。(3分)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6 03:3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所谓求福而祸者:拒绝
B.美恶之辨战乎:心中
C.雕墙之美:离开
D.余弟子由在济南:前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分别表明作者“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与常人“游于物内,令人大哀”的不同心境的一项是(    )(3分)
A.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B.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C.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D.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足(   )(3分)
A.本文表现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境,也隐约表现了他“游于物内”“美恶横生”的心情。
B.作者写他穷居蔬食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人物形象。
C.作者仅用三句话写台,主要通过写台周围山水景物和历史遗迹来突出台的特点。
D.文章由议论到叙事,先明超然之理,继写超然之人,再写到台的超然之名。
【小题4】翻译。(6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3分)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分)

同类题3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毛发,文中指草木)
C.此亦飞之至也 (最高限度)
D.而御六气之辩 (通“辨”,区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有五日而后反
D.奚以知其然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