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9分,共21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与四人火以入拥:持、拿
B.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
况修短随化,终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3分)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
⑤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小题5】把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分)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5 02:4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岁:年成
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顺父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
D.斯天下之民至焉    至: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以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之义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桑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节选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小题1】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好事。
C.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D.得吾说而存之存:留心,牢记
【小题2】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3分)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   ②以圣人望于人 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 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   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E处)
道山亭记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指闽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嶔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释】①阸(ài),阻隔 ②絙(gēng),粗绳 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 ④破溺,船破溺水 ⑤处,安置 ⑥陿,狭 ⑦嶔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⑧埃壒(ài),尘埃、尘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驿乃一得平地累:累积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也。踬:跌倒
C.岂也哉虚:空虚
D.舟载者夜于门庭属:聚集、集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于中国,始并闽中郡②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B.①人屋室巨丽相矜②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志壮哉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其余功又及于此②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小题4】下列对本文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并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B.作者第一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C.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以暗示他仕途坎坷,含蓄蕴藉。
【小题5】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2)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每小题2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看
C.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阳:山的南面
D.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褒庐冢也D.入愈深,其进愈难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B.顺流而
C.江陵D.火尚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