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争臣论(节选)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大臣闻而荐之,天予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日厂冒之刺兴。今阳予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日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日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予以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予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死而后已。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①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人夫。刚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广而多闻:见闻,见识
B.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兴刺:指责
C.主上其行谊,擢在此位嘉:嘉许,称赞
D.守其道而不变,何子之深也过:超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臣闻荐之愿得张仪甘心焉
B.非阳子之宜行也某,而母立于兹
C.且阳子不贤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于共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止确的一项是
A.而术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B.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C.而未尝一言/及丁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D.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阳城任职时间不短,对天下朝政的得失也很熟悉,并且受到皇帝的恩宠,却未曾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
B.韩愈认为有进言责任的人,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
C.有人说阳城虽有谏诤而外人并不知,是因为阳城认为臣子不应该通过揭示君主的过错而得到名望,韩愈对此给予理解肯定。
D.在本文中韩愈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对阳城其人其事进行真截了当的批评,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主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5分)
(2)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9 10:5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遗忘
吴冠中
①除了“文革”期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几乎天天作油画,每天必将当天用过的油画笔洗得干干净净,用肥皂洗,用手指甲使劲捏笔毛根部的残余颜料,务必洗得像新笔一样,保持笔毛的柔软与弹性,工欲善其事,第二天用的是利器。每次洗大大小小一把脏笔,至少要花三四十分钟以上,我的手指永远是那么粗糙,且从不擦任何润肤剂,保留了老树根的本色。画得精疲力竭了,还必须干这种苦事,如果哪天因故不洗笔,便感到分外的轻松。人家介绍用煤油等等溶剂代替肥皂,但我这个手工艺人还是保守着手工方法,只是用洗衣粉先粗粗洗一遍,最后还得用肥皂和手指甲擦捏。七十年代中期后,兼作水墨,作油画的光阴被分去一半,不再天天洗笔了,而将用过的油画笔泡在小水桶里,保持不干,以便随时取用,泡坏了的就扔掉,换新的,似乎我阔气了。
②有时几个月断了油画,那一桶笔被遗忘了,发硬变形了,泡的水虽也换,亦发臭了。拣能用的使劲清洗,不行的便只好淘汰,故再作油画时,有重操旧业之感。过一时期,当我又回头作水墨,墨汁和颜料有的亦干涸了,尘封的工具、宣纸等需打扫清理一番,其间不少有关材料找不见,遗忘了。
③没有画意时,也偶然写些文章,吐露情思。有些发表了,有些不满意的,搁置一边,当我又投入绘画时,这些文稿就被遗忘了。数十年来积累的画作不少,油画、墨彩、速写,较佳的拍了反转片,大堆反转片无人整理,往往为找几件反转片翻遍书柜书架,而在无意中却发现一些难得的照片、信件及文稿,遗忘成了我生活中的障碍和内容
④数十年江湖生涯,不采珠宝,我也取过一些喜爱的什物,如西藏的牦牛角、高山溪流中纹样别致的石头、印尼的民间木雕、鱼化石、鹰的标本、树根……这些从远地带回的被宠之物早都遗忘在角角落落,屋里无余地,它们便被遗弃在阳台上。其实阳台也不是它们的归宿,书籍、画册都往阳台挤,一些盆花也只是过客,阳台的正业不变:晾晒衣裳。
⑤是食物,是垃圾,很分明,但有时也不分明,有些宝贝往往被遗忘在垃圾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用之物与无用的垃圾还往往相互转化,许多事物该遗忘,但遗忘中也偏偏遗忘了不该遗忘的重大事物。十七世纪荷兰画家费尔美(1632—1675)只留下三十余件作品,而且尺幅均甚小,属今日世界珍品,但他曾被长期遗忘,今被誉为被遗忘而被重新发现的画家。
⑥奔忙、欢乐、苦难、遗憾、恩怨……随着生命的发展发生一轮又一轮新的转变,往事日渐被遗忘。年轻时精力旺,欲望盛,什么都想抓,现在进入老年,像爬上遗忘之岭,回顾来路,是一片茫茫的远景,不辨哪里遗留着油彩、墨汁、文稿……曾为遗忘而苦,而遗忘其实倒是一种解脱。缘此,我作了一幅抽象水墨“遗忘之河”,是依据传说,认为人死后必经一道河,口渴,喝一口水,于是生前之事统统忘光,此即遗忘之河。我的画面表现无形状无阴晴无方向的河,近乎忘却的境界了,却又洒落几个彩点,终于还是留下了忘却的记忆。
⑦日月如梭,新陈代谢,岁月如像人一样会老,她将遗忘的事真是浩如烟海,但不会的,她永远年轻,她铭记着古往今来一切的一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老人将返老还童。
⑧方生方死,看来庄子是不怕死,不怕被遗忘的。但该被遗忘的却不肯被遗忘。曾经自己为自己建造纪念碑的为数当不少,毕竟大都还是被推倒了,被遗忘了。而倒掉了的雷峰塔却并未被遗忘,因那个美丽的故事反映了人间真情,雷峰塔今日又被重建于山色湖光间。推倒的贞节牌坊决不会重建,即使不被完全遗忘,但将永远被诅咒。儿女为父母树墓碑,缘于家庭孝心,但儿女的儿女的儿女的墓碑都树起来时,将是什么景象呢?该遗忘的遗忘掉吧,因有永不会被遗忘的: 屈原、居里夫人、孙中山、鲁迅……谁必被遗忘,谁决不会被遗忘,其实都毋须自己操心。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质朴无华,但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涵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哲思深远。
B.本文起笔闲散,缓缓道出自己画后手工洗笔的习惯,意在突出作者对画笔的爱护。
C.作者以弗尔美画作曾被遗忘之例,揭示出遗忘之于社会损失巨大,我们不该遗忘。
D.作者引用诗句含蓄表明人生或历史中有些记忆会被忘却一时,却终将被岁月铭记。
 
E.“方生方死”,庄子不怕死,也不怕被遗忘,事实上他不该被遗忘,也没有被遗忘。
【小题2】简要分析“遗忘’成了我生活中的障碍和内容”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说出“曾为遗忘而苦,而遗忘其实倒是一种解脱”这句话的含义。
②在画面上,作者为何“却又洒落几个彩点”?
【小题4】文章结尾说“该遗忘的遗忘掉吧,因有永不会被遗忘的”,“谁必被遗忘,谁决不会被遗忘,其实都毋须自己操心”,这表明了作者对“遗忘”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一认识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3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穷:尽头
B.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者辞:告辞
D.私心有所不尽恨:怨恨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B.有穴窈。至激于义理者不
C.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况仆不得已乎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既然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从他,而不能享受游洞的乐趣。
B.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译: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译: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 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繼,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抱女,抚爱,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归有光《先妣事略》)

【小题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生有光   期:满一年B.然颦蹙顾诸婢曰 数:几个
C.于是家人画工画   延:邀请D.县城东南三十里 去:距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二子肖母也 毋吾
B.抚爱,益念孺人   燕赵收藏
C.世有无母之人 能衔哀致诚
D.期抱女   早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项脊轩志》一样文风自然,“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方苞语),融情于朴实的记事中,不刻意煽情,却自有真情流露。
B.本文语言简洁朴实,无浮华藻饰之词;作为人物事略,虽以记叙性语言为主,但说到动情之处,也偶有如“天乎痛哉”的抒情性语言。
C.本文取材点面结合,既有对周孺人生平、为人、性格的概括介绍,也有如关心子女读书这样的具体事例的记叙。
D.本文主要内容是记叙了归有光母亲周孺人勤于操劳、治家有方,对子女爱护有加、对仆人也有恩德,却为子女太多所烦而服用偏方自尽等琐事。
【小题4】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后面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一起
B.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拜谢
C.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抵挡
D.华元杀羊士犒劳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B.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4分)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