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三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荀子《劝学》)
选文(二)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选文(三)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有贼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B.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C.蹑足行伍之间蹑足:置身于……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守:战争中处于进攻和防守状态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蒙恬疑复请之②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B.①至沙丘崩,秘②填然鼓
C.①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有贼心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①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①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4】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革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小题5】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过秦论》)
(3)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史记·蒙恬列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13 03:1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平素,过去)遭闵凶  ②(慈爱)父见背  ③(亲自)亲抚养
④终(少)兄弟  ⑤(及,到了)奉圣朝  ⑥(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B.①②⑥C.②④③D.②⑤⑥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小题3】翻译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以雨名,喜也 志:标志。
B.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适:恰好
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强盛
D.今天不斯民    遗:遗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公得禾,名其书/故为之文
B.丁卯大雨,三日止/今其智反不能及
C.虽欲优游以乐此亭/青,取之于蓝而青
D.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木植中绳,輮以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喜雨亭命名缘于当地遇旱喜逢大雨,而恰逢该亭落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B.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雨”命名的习俗古已有之。
C.文章说明了雨水对于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乃至官吏安逸都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了作者重农和富民的思想。
D.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贺合。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一 雨 三 日 伊 谁 之 力 民 曰 太 守 太 守 不 有 归 之 天 子 天 子 曰 不然 归 之 造 物 造 物 不 自 以 为 功 归 之 太 空 太 空 冥 冥 不 可 得 而 名 吾 以 名 吾 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穷文
韩愈
①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粮,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②屏息潜听,如闻音声,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唯子是从,不变于初。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嗅臭香,糗粮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③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各有主张,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擿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置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④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⑤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注: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迁南荒,热烁湿蒸 迁:贬谪
B.鼻嗅臭香,糗粮可捐 捐:献出
C.影与行殊,面丑心妍 妍:美丽
D.唯乖于时,乃于天通 乖: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三揖穷鬼而告之曰   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B.疑有而无,久乃可明 唯乖于时,乃与天通
C.单独一身,谁为朋俦 凡此五鬼,为吾五患
D.人生一世,其久几何 小人君子,其心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古典文学文化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送穷: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百姓在正月的晦日这一天,把稀饭和破衣陈列在门外祭奠他,号为“送穷”。穷,在这篇文章里是指贫困,即金钱或者物质上很贫瘠的意思。
B.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我们所所熟悉的姜夔所作《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是干支纪年法。而本文开篇的“元和六年”即是年号纪年法。
C.孩提:指幼儿;及笄,指女子十五岁,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发簪,谓结发而用笄贯之。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是成童之年。
D.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韩愈先后曾任国子学博士和国子监祭酒。祭酒是个闲职,工作清闲但位低禄少,这导致韩愈虽然有时间钻研文学,但生活极其贫苦,这也可以从《送穷文》和《进学解》中得到印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2) 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小题5】作者一本正经地虚构主人摆设东西祈祷“穷鬼”离开的场景,请概括其中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