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各题(共11分)
【甲】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乙】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节选自《清史稿》)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矫诏纷出矫诏:假托君命发布的诏令
B.宗羲入讼冤都:京城
C.阴致三千求宗羲弗质金:黄金
D.出所袖锥显纯锥: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素不闻诗书
A.四海大,有几人欤?B.宗羲立奏
C.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D.非常谋难于猝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将缙绅的失节附逆与五义士从容临难作比较,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B.乙文中刻画了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形象,他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最终为父昭雪。
C.甲文中因为这五位义士和苏州民众的英勇行为,阉党不再敢随意镇压,不得不有所收敛,直到拨乱反正的政治局面形成。
D.乙文中曹钦程得知自己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时,实事求是地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5分)
(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分)
(2)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9 11:3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   认罪
B.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 屡次
C.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 制裁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 触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D.“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C.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D.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小题4】翻译为现代汉语。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说,字道济,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开元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帐下,召酋帅以慰抚之。九姓感义,其心乃安。
明年,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时有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兵讨擒之,并获其家属于木盘山,送都斩之,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余人。于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说以讨贼功,赐实封二百户。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上乃从之。
开元十三年,说又首建封禅之议。是岁春,玄宗将还京,而便幸并州,说进书曰:“太原是国家王业所起,陛下行幸,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申永思之意。若便入京,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祀①,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谷,此诚万姓之福也。”上从其言。及祀后土礼毕,除说为中书令。夏四月,玄宗亲为诏曰:“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十七年,拜尚书左丞相,寻以修《谒陵仪注》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当时荣宠,莫与为比。十八年,遇疾,玄宗每日令中使问疾,并手写药方赐之。十二月薨,时年六十四。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
(注)①汉武后土之祀:指汉武帝刘彻在汾阴举行祭祀后土的礼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B.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C.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D.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代起成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旌节,古代使者所持作为凭信的节,后泛指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C.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D.三农,古代指山农、泽农、平地农,其中山农指猎户,泽农指渔夫,平地农是现在所指的农民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安抚部落,胆识过人。王晙诛杀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后,九姓同罗等部落心怀惊恐,张说只率轻骑二十人,对部落首领慰劳安抚,最终使人心安定。
B.张说平定叛乱,立有大功。张说进兵平定康愿子的叛乱,并将河曲六州的残余胡人分散发配多地,由此使黄河以南的朔方千里之地空旷安定。
C.张说心系社稷,屡献良策。边镇军队闲散冗杂,张说提出应对解决办法,成效显著;他还奏请皇帝恢复荒废的祭祀礼典,为百姓祈福。
D.张说深受倚重,获帝恩宠。玄宗专门下诏称张说才望兼著,理应褒奖;张说得病后,玄宗每天派出宦官问候,并亲手赐写药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2)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上文选自《左传》,它与《公羊传》、《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若不秦___________     (2)失其所_____________
【小题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吾还也/昭王之不复,君问诸水滨
②若不阙秦,将取之/用亡郑以陪邻
A.两个“其”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B.两个“其”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C.两个“其”相同,两个“焉”不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焉”相同
【小题4】分条概述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
【小题5】上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结合文章简析这个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纮,字师罗,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帅。纮少善骑射,颇爱文学。性机敏,应对便捷。年十三,见扬州刺史郭元贞,元贞抚其背曰:“汝读何书?”对曰:“诵《孝经》。”曰:“《孝经》云何?”曰:“在上不骄,为下不乱。”元贞曰:“吾作刺史,岂其骄乎?”纮曰:“公虽不骄,君子防未,亦愿留意。”元贞称善。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纮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

兴和中,世宗召为库直,除奉朝请。世宗暴,纮冒刃捍御,以忠节赐爵平春县,赉帛七百段、绫锦五十匹、钱三万并金带骏马,仍除晋阳令。天保初,加宁远将军,颇为显祖所待。帝尝与左右饮酒,曰:“快哉大乐。”纮对曰:“亦有大乐,亦有大苦。”帝曰:“何为大苦?”纮曰:“长夜荒饮不,亡国破家,身死名灭,所谓大苦。”帝默然。后责纮曰:“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为不死?”纮曰:“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帝使燕子献反缚纮,长广王捉头,帝手刃将下,纮曰:“杨遵彦、崔季舒逃走避难,位至仆射、尚书,冒死效命之士,反见屠戮,旷古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师罗不得杀。”遂舍之。

皇建元年,进爵义阳县子。河清三年,与诸将征突厥,加骠骑大将军。天统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加射声校尉,四散骑常侍。武平初,开府仪同三司。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伏愿陛下哀忠念旧,爱恤寡,愚嘉善,舍过记功,敦骨肉之情,广宽仁之路,思尧、舜之风,慕禹、汤之德,克己复礼,以成美化,天下幸甚。”

五年,陈人寇淮南,诏令群官共议御捍。封辅相请出讨击。纮曰:“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复兴兵极武,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莫若薄赋省徭,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高阿那肱谓众人曰:“从王武卫者南席。”众皆同焉。寻兼侍中,聘于周。使还即正,未几而卒。纮好著述,作《鉴诫》二十四篇,颇有文义。

(选自《北齐书·王纮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防未  萌:发生
B.颇为显祖所待 知:重视
C.长夜荒饮不 寤:睡觉
D.愚嘉善    矜:同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职级不同,“死”的称谓不同,古代称帝王或皇后、皇太后的死为驾崩。文中“世宗暴崩”指世宗遇害突然去世。
B.男: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进行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爵。文中“赐爵平春县男”指王纮因功获得较低的男爵。
C.迁:古代称官职变动,一般用于升职,也可用于降职或者流放。文中“四迁散骑常侍”指王纮四次升任官至散骑常侍。
D.孤:古代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也用于帝王自称。文中“爱孤恤寡”指热爱抚恤幼而丧父和夫死未嫁之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
(2)莫若薄赋省徭,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
【小题4】王纮的进言体现了他的哪些军事思想?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邵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成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日:“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日:“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日:“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扉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被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生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日:“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B.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C.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D.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都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D.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
B.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C.罗洪先与唐顺之交情很好,唐顺之被召用了。严嵩因为与罗洪先是同乡,打算借用边疆的人才来起用。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
(2)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