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本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毁”是诽谤诋毁的意思,“原毁”就是要探求诽谤丛生的根源,韩愈把它归结为“怠”与“忌”,而“忌”是主要原因。
B.圯上老人教张良的并不仅仅是忍,而是“忍小忿就大谋”。“忍”是手段,不是目的。“忍”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大谋”。
C.《进学解》作者强调学子既要埋头进德修业,也要考虑有司明与公以及今后的前途,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
D.《丰乐亭记》先叙述丰乐亭修建的经过,侧重描写山泉景色之美,突出“乐”情;然后穿插叙述滁州在五代时的历史,以古鉴今;最后叙述自己安闲游乐于山水,欣赏山泉四时景色的乐趣,点明丰乐亭的含义:宣上恩德,与民同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B.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找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明也C.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句读
【小题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道之不传也久矣B.是故益圣,愚益愚C.非能D.其圣人也亦远矣
【小题5】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6】翻译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
与刘言洁书
清·戴名世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端,此自左、庄、马、班以来,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置其身于埃壒之表,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文,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悄揣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及登览乎高山之颠,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顷者游于渤海之滨,见夫天水浑沦,波涛汹涌,惝恍四顾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无以托一日之命。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见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自丙辰至于丙寅,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曩昔之志。然而未敢必也。
【注】①埃壒之表:尘世之外。    ②枵然:空虚、空洞    ③盯畦:原意是田界,此处引申为程式法则的限制束缚。   ④丛簿:草木丛生之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工:精美、精巧
B.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耻:把……当作可耻
C.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与:参与,从事
D.以庶几稍曩昔之志酬:实现(志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得端则或咎欲出者
B.徒雕饰为工斧斤时入山林
C.是时积忧多愁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行入穷山之中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4分)
(2)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4分)
【小题4】第一卷文言文《与刘言洁书》的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第二、三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强调这一观点的?(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于国者见:表现
B.正道弃捐:舍弃
C.而赋敛轻:减轻
D.沟渎不于隘遂:通,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四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B.德不当位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大臣和同其培之也,若不过焉不及
D.正道捐弃邪事日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在于用人,品德不突出者不能获高薪,不能取信于民者不可以居高位。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晬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小题1】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小题3】“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小题4】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5】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翠柳
(清)曹衍东
维扬汪本,以手谈自诩。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称“棋汪”。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
一日,游三楚,寓武昌。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太守衔汪,因欲得一胜汪者快意,而寥寥。
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一婢名翠柳,慧能。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莲漏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张不答。翠柳指局曰:“但此间争一着先耳。”张恍然。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
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汪漫应焉。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棋让一先。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汪颔之。甫三四着,汪色变。翠曰:“先生面矣。”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翠又曰:“先生汗出矣。”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翠以手自捏其凤翘曰:“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众粲然。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忽为翠柳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先生负矣!先生负矣!”零碎连步以入。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注释】①手谈,指下棋。 ②木野狐,围棋的别称。 ③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 ④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不战而先馁:丧失勇气
B.太守汪衔:对……怀恨在心
C.而寥寥卒:(直至)死亡
D.先生面矣赧:羞惭脸红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称“棋汪”我欲之梦吴越
B.因欲得一胜汪者快意发天下丁男守北河
C.一婢名翠柳,慧能且为祖国死,亦义所应尔也
D.忽为翠柳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尝学琵琶穆、曹二善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
理解:曾经和北京、洛阳的一些达官贵人交往,并被吴桥的某大司马赏识
B.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
理解:今天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儿,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C.汪目望洋,不知所为
理解:汪本眼神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D.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理解:汪本拖着疲惫的双腿踉踉跄跄返回了住所,第二天就走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汪本高超的棋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B.翠柳边下棋边说笑体现了她的活泼轻松,这与汪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C.翠柳说汪本坐着不知别人站着的苦,是揶揄汪本犹豫不决,落子太慢。
D.一个丫鬟在终局前就战胜一代围棋高手,说明了“山外有山”的道理。